- 恒瑞醫藥市值半年縮水2000億元 創始人孫飄揚回歸將如何"過渡"?
- 2021年07月12日來源:證券日報
提要:7月9日晚間,隨著一紙公司董事、高管辭職的公告,公司內部變革的面紗被揭開:自1995年大學畢業就在恒瑞醫藥任職,2003年起擔任董事、總經理,年僅49歲的周云曙提交辭職報告,公司創始人孫飄揚再度出山、擔任董事長一職。
長期被掌聲包圍的恒瑞醫藥,當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
7月9日晚間,隨著一紙公司董事、高管辭職的公告,公司內部變革的面紗被揭開:自1995年大學畢業就在恒瑞醫藥任職,2003年起擔任董事、總經理,年僅49歲的周云曙提交辭職報告,公司創始人孫飄揚再度出山、擔任董事長一職。
恒瑞醫藥在公告中稱,周云曙辭職是“身體原因”。相關內部人士亦向記者透露,周云曙上任的這一年多里,在疫情和股市波動等客觀壓力下,工作量超乎尋常,導致身體抱恙,需要及時休整。
周云曙的離職,令近期本已備受市場關注的恒瑞醫藥再次成為輿論焦點。今年以來,恒瑞醫藥已痛失“A股醫藥一哥”寶座,屈居第三。此前的4月19日,恒瑞醫藥公布2020年年度報告和2021年一季度報告,業績不達預期。而截至7月9日,公司總市值相比1月份6000億元的高點已縮水2000億元。
在此背景下,市場有一種觀點認為,恒瑞醫藥換帥并不令人意外。
周云曙辭職
孫飄揚再度主導恒瑞醫藥
周云曙擔任恒瑞醫藥董事長尚不滿兩年。2020年1月16日,恒瑞醫藥第八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在上海召開,選舉周云曙接替公司創始人孫飄揚,擔任公司第八屆董事會董事長。孫飄揚則在公司擔任董事及戰略委員會主任委員。
公開資料顯示,周云曙1995年畢業于中國藥科大學,同年進入恒瑞醫藥,歷任發展部副部長、副總經理、總經理、董事、董事長。在擔任董事長之前,周云曙已在公司總經理崗位上履職17年。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周云曙出任董事長時,恒瑞醫藥曾對外表示,“公司選擇職業經理人這條路繼續發展。”如今,創始人孫飄揚重新回到了舞臺中心。
不過,對于長期關注恒瑞醫藥的投資者而言,此番人事變動未必是壞事。
恒瑞醫藥有強烈的孫飄揚印記。孫飄揚作為公司創始人和首任董事長,此前帶領恒瑞醫藥在創新研發、資本運作、國際化發展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業績。更重要的是,技術出身的孫飄揚對于研發高度重視,正是在他的主導下,恒瑞醫藥走上創新藥研發這條具有高技術含量的賽道,構建起恒瑞獨有的核心競爭力,乃至成為中國創新藥研發的先行者和引領者。
“在創新與國際化兩大戰略已浸透恒瑞組織體系、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后,即使關鍵崗位的變動也不會影響恒瑞醫藥的既定方向,我們更期待老將出馬能帶領恒瑞加速度過‘調整期’。”恒瑞醫藥內部人士向記者表示。
政策劍指“偽創新”
行業格局生變
恒瑞醫藥一直被視為生物醫藥行業的優等生。在仿制藥主導市場、同行大多享受著仿制藥高毛利的時代,公司便旗幟鮮明地進行創新布局,真金白銀、大手筆地投入研發。
公開資料顯示,為了支持創新藥研發,恒瑞醫藥研發投入不斷加碼,2018年至2020年,公司研發投入分別為26.7億元、38.96億元、49.89億元,分別占當期營業收入的15.33%、16.73%、17.99%,而今年一季度的研發占比更是高達18.99%。
截至目前,恒瑞已在國內上市8款創新藥,并有40多款創新藥在臨床研發中。持續的創新也讓恒瑞醫藥收獲了投資者青睞。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自2000年上市以來,截至7月9日,恒瑞醫藥累計漲幅超過132倍。
在采訪過程中,多位投資人都向記者表達了對恒瑞醫藥的認同:公司的研發管線豐富,在當下的研發熱點領域,恒瑞醫藥都有參與。恒瑞醫藥的隱形優勢就是市場銷售能力,在這種局面下,只要有新產品上市,很多創新藥企的商業化能力勢必比不上恒瑞醫藥。
但也必須看到,隨著國家藥品帶量采購的常態化以及鼓勵創新的政策加速推出,無論是在創新藥領域還是在仿制藥領域,恒瑞醫藥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對于仿制藥而言,帶量采購旨在消除銷售環節的價格水分,一旦產品被納入帶量采購,企業的銷售優勢就不再明顯。”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資人向記者表示。
今年6月份,在第五批國家藥品集采中,恒瑞醫藥的兩款重要產品碘克沙醇注射液、格隆溴銨注射液意外落選,引發市場擔憂。恒瑞醫藥介紹,這兩個產品2020年度合計銷售額為18.7億元,占公司同期營業收入的比例為6.75%;2021年第一季度合計銷售額為4.9億元,占公司同期營業收入的比例為7.09%。這兩款產品未中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產品銷售,但不會對公司生產經營產生重大影響。
還不僅如此,7月2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評審中心(CDE)發布了《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發指導原則》的征求意見稿。業界認為,該政策直指創新藥行業“偽創新”問題,意在遏制me-too藥泛濫。
對此,工銀國際研究部醫藥行業總分析師張佳林向記者表示,“該政策對行業長期發展是好事,會合理引導企業重新思考研發布局、資源分配。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微創新甚至偽創新扎堆、資源浪費等情況。而對于創新藥企、CRO企業來說,相信政策帶來的機遇大于挑戰。”
創新競爭加速
國際化短板亟待補足
隨著中國創新水平的提升,出海成為中國生物科技公司發展趨勢。其中,最受關注的是國產PD-1出海。
“當下國內PD-1市場處于4+4格局,即4家跨國藥企加4家中國企業。目前看,國內企業憑借醫保資質、價格、銷售等優勢占據一定的主導地位。在國內競爭日趨激烈(包括價格和產能)的大背景下,將眼光放到海外是比較自然的選擇。同時,這也顯示了國內企業對于自身PD-1資產質量的信心,希望差異化地去海外市場競爭。”張佳林向記者表示。
國際化也是恒瑞醫藥發展戰略的重要一環。不過,以前多集中在仿制藥領域。隨著百濟神州、君實生物、信達生物出海速度加快,恒瑞醫藥也加快了在海外開展臨床試驗的進程,其發力點主要集中在PD-1賽道。
今年4月29日,恒瑞醫藥發布公告稱,公司的PD-1注射用卡瑞利珠單抗用于肝細胞癌適應癥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授予的孤兒藥資格認定。此外,2018年12月份,(恒瑞醫藥)注射用卡瑞利珠單抗聯合甲磺酸阿帕替尼一線治療肝細胞癌的國際多中心III期臨床試驗獲準在美國開展臨床試驗,目前已完成全球入組;2021年3月份,(恒瑞醫藥)注射用卡瑞利珠單抗聯合蘋果酸法米替尼治療晚期實體瘤的國際多中心II期臨床試驗獲準在美國開展臨床試驗,目前正在入組中。
然而,在海外市場,尤其是在美國做藥物研發、臨床試驗,不僅面臨著比中國更高昂的研發成本,也面臨著產品上市后巨大的商業挑戰。
一位不愿具名的創新藥企人士向記者介紹,大多數中國創新藥企出海選擇的商業化路徑是,將產品海外市場權利授予給跨國藥企,而非獨自在異國從頭開始商業化。獨自開發市場意味著要深度了解當地的政策、市場,組建商業化團隊。從目前來看,中國企業尚未有成功的案例。
中國藥企出海面臨的集體困境是恒瑞醫藥國際化必須面臨的考題。老將出馬,恒瑞醫藥的國際化道路會如何開展?真金白銀的投入能否換來預期的回報?本報將持續關注。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