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信生物斬獲1.2億美元B輪融資 基于平臺技術拓展mRNA應用邊界
- 2022年03月28日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提要:深信生物自成立以來已累計完成了超十億元人民幣股權融資。據悉,在前次融資已為公司現有研發管線后續臨床試驗儲備充足資金后,深信生物將基于自身技術平臺,通過B輪融資持續拓展mRNA藥物研發技術邊界。
記者3月28日獲悉,專注于mRNA藥物及遞送載體技術研發的深圳深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信生物”)宣布完成1.2億美元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鼎暉投資、HHF華翊投資/華興醫療產業基金領投,易方達資本以及藍海資本跟投,CPE、方圓資本等老股東持續加持。
本輪融資落地后,深信生物自成立以來已累計完成了超十億元人民幣股權融資。據悉,在前次融資已為公司現有研發管線后續臨床試驗儲備充足資金后,深信生物將基于自身技術平臺,通過B輪融資持續拓展mRNA藥物研發技術邊界。
破解mRNA遞送難題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mRNA技術賽道風頭正盛。據《2021中國mRNA治療行業研究報告》,2020年全球mRNA技術領域總投資金額,增幅已達到了780%。
所謂mRNA又稱信使RNA,是由DNA的一條鏈為模板轉錄而來、攜帶遺傳信息、能指導蛋白質合成的一類單鏈核糖核酸。而相關的核酸藥物則是將修飾后的mRNA分子送入細胞質,利用細胞質內的自有核苷酸進行轉錄表達,生成所需要的蛋白質。
雖然核酸藥物潛力十足,但mRNA無法進入細胞發揮作用且容易被核酸酶降解的弊端也始終“橫亙”在新藥研發者的面前,這使得能保護并包裹mRNA進入細胞的遞送技術成為核酸藥物研發的關鍵。對此深信生物創始人、首席執行官李林鮮博士介紹稱,核酸藥物的開發主要面臨核酸分子在體內不穩定性、遞送系統潛在的副作用、核酸藥物遞送系統開發難度大等多方面的問題。
公開信息顯示,深信生物成立于2019年11月,是一家基于mRNA技術及LNP遞送技術,從事預防性和治療性新型疫苗及藥物開發的平臺型公司。深信生物創始人、首席執行官李林鮮2017年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為中國“35歲以下創新35人”,入選的理由是開發了新一代的LNP技術用于mRNA的遞送。2019年,李林鮮率領研發團隊利用平行合成在短時間內合成大量的LNP,通過結合高通量篩選技術,快速篩選到合適的LNP作為mRNA疫苗的載體。相關成果也被撰寫成論文刊發在“Nature
Biotechnology”,其本人也是該論文所涉及脂質體化學結構唯一設計者。
針對mRNA遞送難題,深信生物選擇自主搭建LNP技術平臺,在面對不同應用場景時,分析優化合成的LNP結構和活性數據,以高通量篩選模擬還原核酸藥物的遞送及治療效果,篩選出能夠滿足特定需要的best-in-class的LNP結構。據悉,深信生物已構建了包含近5000個LNP的資源庫,用于篩選適用于不同治療場景的LNP載體。
“mRNA技術在疫情期間取得了長足發展,顯示出應用在疫苗等多方面的巨大潛力,我們也一直在尋找能夠達到甚至超越現有海外產品的新型LNP遞送平臺。”領投本次B輪融資的鼎暉VGC高級合伙人柳丹表示。
平臺型技術公司展現研發活力
除解決核酸藥物遞送難題的LNP技術平臺外,深信生物自主設計開發的mRNA合成技術平臺也為公司新藥研發提供了極大的助力。
針對mRNA需要高效表達的問題,深信生物通過研究積累,從設計端增加了mRNA穩定性和蛋白表達時間,通過編碼區域的密碼子優化提高蛋白表達。公司mRNA產品整體技術及表達效率上已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且已在大動物實驗中得到驗證。
據李林鮮介紹,mRNA疫苗和核酸藥物是否安全有效,且具備較小的副作用,與相關藥物的LNP和mRNA構成密不可分。而在掌握了LNP和mRNA合成兩大核心技術后,深信生物則可以研發出對遞送技術要求更高、市場前景更好、安全性及有效性更佳的mRNA疫苗及核酸藥物。
“我們所看重的從不是深信生物研發的某個具體產品,而是作為一家平臺型公司,其存在不斷衍生出各類mRNA疫苗或核酸藥物的可能性。”深度參與了深信生物B輪融資的華翊投資創始合伙人張俊杰說,全球范圍內真正掌握LNP遞送及mRNA合成等關鍵技術的團隊十分稀少,而包括李林鮮在內的深信生物研發團隊則具備豐富的研發經驗和領先的底層技術,構成了公司發展的技術源頭。
目前,深信生物已圍繞mRNA及LNP技術平臺打造了多條研發管線,部分管線即將完成臨床前試驗工作。公司同時保持了開放的態度,希望與業內深耕該領域的企業共同攜手,滿足臨床未滿足需求。為支撐相關研發管線推進,深信生物還搭建了近200人研發及CMC團隊,包括數名具有GSK、輝瑞、BMS等國際大藥企多年從業經驗的高級管理人員,并擁有4500平米研發實驗室以及2500平米中試車間。
“未來,深信生物希望依托公司自研的LNP和mRNA合成兩大技術平臺,真正成為一家mRNA新藥研發的平臺型公司。以平臺為基礎,公司將不局限于某一類核酸藥物的研發,而是不斷探索mRNA技術的應用邊界。”李林鮮表示。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