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爾眼科又陷風波:被前員工指責屈光手術越治越差 盤中大跌6%
- 2021年03月02日來源:中國證券報
提要:近日,愛爾眼科前員工也向全網“爆料”稱,在重慶愛爾麥格眼科醫院接受屈光手術治療后,視力反而下降了。
愛爾眼科眼睛“越治越差”的風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前有知名醫生、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在微博上反應,她在武漢愛爾眼科醫院接受白內障手術后,出現了視網膜脫落問題。近日,愛爾眼科前員工也向全網“爆料”稱,在重慶愛爾麥格眼科醫院接受屈光手術治療后,視力反而下降了。
3月1日,愛爾眼科股價高開低走,盤中一度大跌6%。截至收盤,公司報收69.45元/股,跌3.92%,總市值2862億元。
又被指責術后出問題
據微博用戶“幽靈滿世界彩虹”自述,其本人于2017年3月入職重慶愛爾麥格眼科醫院(簡稱“重慶麥格”),同年8月在該院做了屈光手術。術前,主刀醫生未按要求對手術方案及手術后遺癥、禁忌癥等詳細溝通。術后第一天,其視力0.25。經過三年多治療觀察,雙眼裸眼視力下滑至0.05,矯正視力僅0.2。并且,其還出現反復干眼、畏光、暗視力差、嚴重炫光等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前員工還提出,2017年正值該院要完成年創億元收入任務。壓力下,各個科室都在動員,動員對象包括職工親屬以及各種社會資源。由于患有近視并佩戴眼鏡,其本人更是被多位領導三番五次地“做思想工作”。
“幽靈滿世界彩虹”認為,重慶麥格在自己視力嚴重受損一事上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目前正在持續維權。記者注意到,2月27日,同在愛爾眼科進行手術不幸出現不良結果的艾芬醫生也轉發前述微博內容,為這位愛爾眼科前員工聲援。
對于前述事件的最新進展以及該醫院是否存在為了“沖業績”而過度醫療的行為等問題,記者向企業發送了采訪提綱。截至發稿時,尚未收到回復。在互動問答平臺,愛爾眼科針對此類事件曾多次表態,聲稱會“合法合規地解決醫療糾紛”。
我國屈光手術資深專家、浙大二院眼科主任醫師邱培瑾博士向記者分析道,“通俗來講,屈光手術包括角膜激光手術和眼內晶體植入術,主要是用來矯正近視和散光。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人試圖通過這樣的手術摘掉眼鏡。要提示的是,并非所有人都適合做這個手術,手術是否成功和很多因素有關。例如,術前是否經過了嚴格的醫學檢查、是否非常適合屈光手術的適應癥;術中方面,這臺手術是否是非常有經驗的醫生執行的,手術過程是否順利;術后,病人的相關治療是否跟上了、有無定期接受隨訪、平時的個人保護做得如何等。”
屈光手術占比大
眼科素來有“金眼科”之稱,相關手術價格當然也不菲。高特佳投資研報2017年數據顯示,近視激光矯正的主要手術——準分子激光手術、普通飛秒激光手術、全飛秒激光手術,它們在國內的手術均價分別約0.4-0.8萬元、1.5萬元、2萬元。
眾所周知,近視和白內障是我國眼科最常見的疾病。東興證券2020年1月研報指出,根據中國視力損傷因素的占比來看,屈光不正占比44.2%,白內障占比32.5%。屈光不正主要以近視等年齡相關眼病為主,全國近視發病率達到約47%,青少年近視率問題尤其嚴峻。
在市場需求的召喚下,屈光手術和白內障手術也是“眼科龍頭”愛爾眼科的主攻方向。記者梳理公司近幾年財報發現,屈光項目的收入一直在公司主營中占比較高,可達30%及以上,而毛利率常年在50%以上。
2016年-2019年,愛爾眼科的屈光手術收入分別為11.41億元、19.31億元、28.12億元、35.31億元,同比增加35.94%、69.23%、45.59%、25.56%;在總營收中的占比分別為28.53%、32.39%、35.11%、35.34%。即使是疫情之下,該業務也未明顯受阻。2020年上半年,屈光手術項目實現營收為15.41億元,占比37%。
大舉擴張,商譽占四成
愛爾眼科(全稱“愛爾眼科醫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2009年上市。近些年來,該公司持續擴張。萬聯證券2021年1月研報指出,目前愛爾眼科公司的眼科醫院及中心數量達到600多家。其中,中國內地500多家、中國香港7家、美國1家、歐洲80多家,東南亞12家。
規模效應下,公司業績快速增厚。2009年,其營收還只有6.06億元,歸母凈利潤0.92億元。10年后的2019年,其營收已到達99.9億元,同期歸母凈利潤達13.79億元,翻了約15倍。2020年前三季度,該公司實現營收85.65億元,同比增加10.78%;實現歸母凈利潤15.46億元,同比增加25.6%。
不過,并購擴張策略下,公司的商譽也不容小覷。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其商譽已經達到41.26億元,占公司凈資產的43%。
此外,公開資料顯示,重慶麥格為愛爾眼科持股95%的控股子公司,近幾年來,業績增長可觀。
二級市場的“寵兒”
在業績持續高歌猛進之余,該公司的股價和市值也在不斷“躥高”。上市初期,其市值不足百億元,當前市值已經逼近3000億元。
作為A股首家民營醫療機構,愛爾眼科一直是一線機構的“寵兒”。十大流通股股東中,高瓴資本、淡馬錫、易方達都榜上有名。它也曾是易方達明星基金經理張坤的重倉股之一。張坤曾這樣解釋他的投資邏輯,所選標的需在供給端有很強限制性,醫療服務恰好就是需長時間經營才能建立信任,愛爾眼科、通策醫療這樣的民營醫療機構均是如此。
得益于此,公司實控人、董事長陳邦屢登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2020年,他的財富由2019年的540.9億元增至1047.6億元,接近翻倍,居全國第28名,身家勝過多數地產富豪。
不過,類似艾芬的投訴還是給這一財富傳奇蒙上了陰影。早在上市時,愛爾眼科就將醫療風險列為公司不可避免的首位風險。12年后,經歷體量高增長后,它并沒能擺脫醫療糾紛的重創。過去8個交易日,公司股價大幅回調,整體下跌超23%。2月18日,該股盤中觸及92.69元/股。在3月1日,其盤中最低價出現67.37元/股。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