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技術疊加到場景深耕 春招市場掀起“AI熱”
- 2025年04月18日來源:中國網
提要:眼下正值2025年春招。近日,記者走訪“百萬英才匯南粵”上海站、浙江-上海高層次人才洽談會等多場招聘會現場發現,與往年相比,今年春招人工智能領域崗位大幅增長,特別是AI、算法、人形機器人等方面人才需求旺盛。
眼下正值2025年春招。近日,記者走訪“百萬英才匯南粵”上海站、浙江-上海高層次人才洽談會等多場招聘會現場發現,與往年相比,今年春招人工智能領域崗位大幅增長,特別是AI、算法、人形機器人等方面人才需求旺盛。
“就業市場‘AI熱’,既反映了未來就業的新趨勢,也展現出產業升級的新動向。”業內人士認為,企業招聘AI人才的背后,AI賦能千行百業正從初期的“技術疊加”走向“場景深耕”,對不同層次和領域人才的細分需求將進一步助推產業發展“迭代升級”。
企業“求賢若渴” AI崗位供需兩旺
4月14日,在“百萬英才匯南粵”上海站招聘會現場,“算法工程師”“AI數據標注員”等崗位招聘區域人頭攢動。在具身智能機器人企業——智平方(深圳)科技有限公司的展位旁,求職者排起了長隊。
“從軟件層面的人工智能算法、多模態大模型,到硬件層面的機械、機電、設計等都有招聘需求,招聘人數較去年同期增長超50%。”智平方創始人、CEO郭彥東介紹。
AI相關崗位成為本次招聘會的“頂流”。據介紹,在現場超3萬個招聘崗位中,機器人、AI算法、AI智能體等技術研發崗位占比最高。華為、騰訊、比亞迪等700余家用人單位對AI人才“求賢若渴”。
記者在現場看到,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的深圳今日人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將招聘AI崗位需求黑字加粗寫在展臺的醒目位置,吸引了眾多應聘者的目光。“招聘碩士研究生且不限經驗,主要負責數智員工產品定義,構建數智員工提示詞、工具和數據等方面的差異化解決方案。”公司招聘經理白立介紹。
不少在校生也專程前來尋找實習機會。華東理工大學智能制造工程專業大二學生葉志穎表示,正在尋找算法控制類的實習崗位,希望通過實習提升自身能力,以適應人工智能行業的未來發展需求。
“我們急需自動化、物理、生物醫學等專業同人工智能專業結合的復合學科應用型碩博人才。”寧波數字孿生研究院招聘負責人邵媛介紹,自2023年該研究院成立以來一直在持續招聘,現在已有100多名員工,整體發展速度較快。
智聯招聘數據顯示,2025年春招首周,人工智能行業求職人數同比增長33.4%,位居各行業第一,人工智能工程師以69.6%的求職增速位居職業榜首。人工智能領域也成為跳槽轉型“新向往”,57.2%的職場人考慮從事AI類職業,呈現供給與需求的“雙向奔赴”。
催生行業新需求 開辟就業新空間
當前,人工智能已成為引領科技變革與產業升級的關鍵技術。在AI浪潮席卷下,眾多傳統行業催生了變革新需求,開辟出就業新空間。
比亞迪招聘總監許云龍表示,隨著汽車產業向智能化轉型,行業人才需求已從傳統的機械工程、車輛工程等領域,拓展至軟件開發和計算機科學等新興方向,具有人工智能技術和跨學科方面背景的人才很受歡迎。
“電動化是上半場,智能化是下半場。順應智能汽車發展,我們增加了算法崗位的需求。”許云龍表示,比亞迪期待機械、人工智能等相關領域的復合型人才加入。
不久前在上海舉辦的浙江-上海高層次人才洽談會上,近半數招聘崗位集中在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及相關交叉領域。多家受訪企業表示,項目實踐成果與跨領域適應能力是企業較為重視的方面,應用復合型人才優勢較大。
“越來越多的行業企業傾向于招聘具備生物醫學與人工智能交叉背景的人才。”上海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博士邵君琳表示,接下來準備學習算法等相關知識技能,以提升自身競爭力。
在AI大模型等技術加速落地的背景下,互聯網大廠對AI人才的需求更為緊迫,紛紛打響“人才儲備戰”。
阿里國際招聘官網顯示,2026屆校招中80%為AI崗位,包括AI算法、研發、AI產品經理等;字節跳動在招的1萬個崗位中,有超過2300個與AI直接相關;百度社會招聘崗位1357個,近四分之一崗位為人工智能類。
4月17日,騰訊宣布啟動史上最大就業計劃,3年內將新增2.8萬個實習崗位并加大轉化錄用,其中2025年將迎來1萬名校招實習生,六成面向技術人才開放。同時,在大模型加速落地的背景下,騰訊還加大了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類崗位的招聘力度,技術類崗位“擴招”力度空前,占比超60%。
“在AI深度賦能下,無論是蓬勃發展的新興產業還是加速轉型的傳統產業,都是就業提質擴容的重要引擎。”專家建議,進一步增強產業發展與就業協同,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完善產業發展和就業促進支持政策,持續培育開發新職業、新崗位。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