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數據...
        1. 高端制造|生態環保|汽車|房地產|家居建材|家電|服裝|時尚前沿|健康|醫藥|教育培訓|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運|食品飲品|科技|互聯網|手機通信|電子|商業|金融保險|證券|安防|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綜合

        2. 當前位置:南方企業新聞網>要聞> 人工智能>正文內容
          • 人形機器人落地,如何跑出“加速度”
          • 2024年09月13日來源:科技日報

          提要:10年前,人形機器人只會簡單的肢體控制;如今,一些人形機器人已擁有聰慧的“大腦”、敏捷的“小腦”和靈活的“肢體”。隨著技術水平不斷提升、上下游產業鏈加快形成,人形機器人商業化應用有望跑出“加速度”。

          一只機械手,靈活地對照觀眾的手勢做出抓、握、伸手指等動作;一個與普通成年人等高的人形機器人,一步步上斜坡、爬樓梯、過障礙;在汽車生產線上,人形機器人嘗試完成柔性裝配、產品檢測等復雜場景的工作……在日前舉行的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上,169家企業的600余件創新產品亮相,多款人形機器人大放異彩。

          10年前,人形機器人只會簡單的肢體控制;如今,一些人形機器人已擁有聰慧的“大腦”、敏捷的“小腦”和靈活的“肢體”。隨著技術水平不斷提升、上下游產業鏈加快形成,人形機器人商業化應用有望跑出“加速度”。

          機器越來越像“人”

          去年底,優必選上市,成為我國“人形機器人第一股”;今年,特斯拉二代人形機器人“擎天柱”(Optimus)亮相……人形機器人話題熱度持續攀升。

          技術的進步,讓機器越來越像“人”。

          世界機器人合作組織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喬紅說,目前,人形機器人專屬部組件與材料逐漸走俏,高爆發電機、精密減速器、高精度傳感器、長續航電池等核心零部件,將構筑起更加穩定、高性能的人形機器人硬件系統。同時,基于神經網絡、圖語法、進化算法等人工智能技術,人形機器人將能根據場景和任務需求,自動構建腿足、手臂、軀干等模塊,實現形態和控制的協同優化。人形機器人多模態大模型將能通過融合語音、圖像文本、傳感信號、3D點云等多模態信息,為人形機器人的認知和決策規劃提供更強的多模態理解、生成和關聯能力,提升其在復雜場景任務中的泛化能力。

          “過去,機器人沒有自主運動控制能力,只能在固定環境完成單一任務?!北本┚呱碇悄軝C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熊友軍說,如今,大模型的加持讓人形機器人的“大腦”能以多模態方式實現人機交互。

          藍馳創投合伙人曹巍說,近年來大模型的應用對機器人行業產生了巨大影響。傳統算法在復雜任務執行上的成功率普遍較低,而大模型的引入顯著提升了機器人的執行能力,為未來商業化落地帶來很大可能。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也認為,過去10年,深度強化學習和大語言模型對人形機器人發展影響深遠。未來幾年,這兩項技術有望取得更大進展,進一步與人形機器人深度融合。

          人機互補是趨勢

          那么,機器人取代人類的情節,會從科幻走向現實嗎?

          在熊友軍看來,人形機器人并不會取代人類,它極有可能與人形成互補關系,提高生產效率和安全性。在工業場景,未來工廠可能會呈現“721”模式:70%的作業將由當前已廣泛應用的專用機器人承擔,如機械手臂、無人搬運車等;20%的任務將由人形機器人執行,它們能勝任專用機器人難以處理的復雜任務,并進入一些與人體適配性更高的場景;剩余10%的工作,由于技術或實際操作的限制,仍需依賴人工完成。

          香港大學機器人與自動化首席教授、新興技術研究所所長席寧認為,人形機器人的引入主要是為了完成人類不愿意或不適合從事的工作,從而進一步推動行業自動化和智能化。

          “雖然很像人,但從實際功能上來講,行業更希望它們能成為超限機器人,即超過人的能力限度做更多工作。”席寧說,“比如在柔韌性、穩定性、載重強度、工作時長等方面,人形機器人還有很大發展空間?!?/p>

          商用之路需闖關

          人形機器人技術加速演進,已成為科技競爭的新高地、未來產業的新賽道、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發展潛力大、應用前景廣。2023年10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目標——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到2027年,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我國豐富的產業生態和消費場景、廣闊的市場空間以及大模型等技術的發展,為人形機器人加速奔跑提供了強大支撐。工業和信息化部最新統計顯示,近3年,我國新增工業機器人裝機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制造業機器人密度達到每萬名工人470臺,10年間增長近19倍?!度A爾街日報》近日刊文稱,日本和歐洲公司曾主導工業機器人行業,但一些中國公司正在迎頭趕上。該報道援引研究公司MIR Databank的數據稱,今年上半年,中國生產商占據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一半以上份額。相比之下,2022年全年這一比例約為36%。

          但要看到的是,眼下,人形機器人商用整體處于起步階段。讓人形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還需闖幾道關?

          一道是功能關。有業內人士坦言,目前人形機器人上肢精度大約在厘米級,與0.01毫米的工業級精度差距還相當大?!兑庖姟诽岢?,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大腦、小腦、肢體”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確保核心部組件安全有效供給。例如,要開發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人形機器人“大腦”,增強環境感知、行為控制、人機交互能力,推動云端和邊緣端智能協同部署;要開發控制人形機器人運動的“小腦”,搭建運動控制算法庫,建立網絡控制系統架構。

          一道是成本關。目前,我國人形機器人市場已出現一些輕量化低成本產品,如宇樹科技發布的人形機器人G1量產版售價9.9萬元起。不過,市面上絕大多數人形機器人售價在幾十萬元到上百萬元不等?!皬墓溕峡?,要突破核心零部件制造難題、實現低成本,還是要依靠我國的制造基礎?!闭憬诵螜C器人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熊蓉說。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責任編輯:周峰菊
          相關新聞更多
            沒有關鍵字相關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