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帝宮董事會逆境突圍:一場自救與治理重構的艱難征程
- 2025年06月23日來源:南方企業新聞網
提要:在中國母嬰護理行業的黃金賽道上,一面是圣貝拉等新秀加速沖刺港股IPO,另一面則是曾經的“月子中心第一股”愛帝宮(00286.HK)深陷虧損泥潭與治理漩渦。這家曾以“五年五十城”雄心引領行業的企業,過去一年經歷了管理層震蕩、債務危機、子公司控制權爭奪、停牌危機等多重考驗。其自救歷程,不僅是一場商業博弈,更折射出中小型上市公司在資本寒冬中的生存韌性。
在中國母嬰護理行業的黃金賽道上,一面是圣貝拉等新秀加速沖刺港股IPO,另一面則是曾經的“月子中心第一股”愛帝宮(00286.HK)深陷虧損泥潭與治理漩渦。這家曾以“五年五十城”雄心引領行業的企業,過去一年經歷了管理層震蕩、債務危機、子公司控制權爭奪、停牌危機等多重考驗。其自救歷程,不僅是一場商業博弈,更折射出中小型上市公司在資本寒冬中的生存韌性。
一、管理層換帥與融資突圍
2023年,愛帝宮連續虧損6.6億元,資產負債率攀升至60%?,債務壓力如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創始人朱昱霏辭任董事會主席,原實控人張偉權重掌大權,卻因股票質押爆倉觸發股價崩盤?,市值一度縮水至不足3億港元。危急時刻,2024年4月,王愛兒接棒董事會主席,開啟“止血式”自救:供股與配售雙線輸血:通過10倍超額認購的供股計劃募資5630萬港元,隨后以0.042港元/股低價配售融資7450萬港元?。資本市場的冷眼(股價最低探至0.035港元/股)迫使公司實施40:1合股,勉強保住上市地位?。
二、治理結構沖突:控制權爭奪下的“雙頭困局”
子公司深圳愛帝宮的控制權爭奪,將愛帝宮的治理裂痕推向臺前。2024年7月,上市公司試圖通過更換法定代表人、設立董事會分離決策權,卻遭朱昱霏以《股東表決權委托協議?》為由強硬抵制?。這場博弈背后,是創始團隊與資本方的深層矛盾:朱昱霏的角色悖論:作為深圳業務的實際操盤者,她辭去上市公司職務后專注于一線運營,但拒絕財務年度審計,導致上市公司因無法合并報表而停牌?。獨立董事委員會的介入:2025年3月,董事會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核查印章偽造、法定代表人合法性等爭議,試圖以透明化重建信任?。
三、停牌危機與復牌努力:信任重建的最后一搏
2025年2月的停牌事件,成為愛帝宮治理危機的標志性節點。為爭取復牌,董事會雙線作戰:債務重組暫緩追償:與債權人協商延期還款,避免資產凍結惡化現金流?。
治理透明度重塑:獨立董事委員會調查結果尚未公布,然而復牌前景仍不明朗。截至2025年5月23日,愛帝宮股價停滯于1.31港元,市盈率為負,ROE低至-26.06%?,反映出投資者和監管機構對治理改革成效的觀望態度。
四、行業反思:高增長敘事下的生存悖論
母嬰護理行業曾被寄予厚望——預計2024-2030年復合增長率超18%?,但愛帝宮的困境揭示了行業的生存悖論:擴張與盈利的失衡:新店初期入住率低、剛性成本高,導致愛帝宮2024年上半年營收同比下滑10.58%,凈虧損擴大至3935萬港元?。
模式創新的兩難:圣貝拉以“自營+管理”快速鋪開72家門店?,而愛帝宮的“輕資產轉型”卻受制于品牌溢價不足與運營效率短板。行業分析師指出,月子中心的競爭已從規模擴張轉向精細化運營,需在服務質量(如愛帝宮的1300項標準化服務)與成本控制間找到平衡點?,而這恰是愛帝宮亟待突破的瓶頸。
結語:在至暗時刻尋找微光
愛帝宮的自救故事,是港股中小型上市公司困境的縮影——在債務、治理與行業競爭的三重絞殺下,每一次突圍都需在妥協與堅持間權衡。
行業整合勢在必行:市場集中度提升中,頭部企業或通過并購重組重塑格局,但前提是自身先“活下去”。如今,愛帝宮仍在等待復牌的曙光。無論結局如何,其艱難求生的歷程,已然為中國民營企業的治理現代化與韌性生長,寫下了一頁沉重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