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數據...
        1. 高端制造|生態環保|汽車|房地產|家居建材|家電|服裝|時尚前沿|健康|醫藥|教育培訓|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運|食品飲品|科技|互聯網|手機通信|電子|商業|金融保險|證券|安防|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綜合

        2. 當前位置:南方企業新聞網>要聞> 深度閱讀>正文內容
          • 產業聚焦,創新發展 汽車業給東北帶來哪些機會
          • 2022年07月25日來源:經濟參考報 吳蔚

          提要:在汽車產業全面重構中,產業鏈圈層式發展、集群式發展成為必然。放眼全國,上海、廣州、合肥、成渝等地都在打造萬億級汽車產業集群,而坐擁中國汽車工業最深沉底蘊的東北,憑借制造業實打實的品質,以及在產業中占據的先發位置,其在產業方向上的路徑探索,無疑對中國汽車業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全球汽車業進入嶄新的大發展時代。對于正在推進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東北老工業基地而言,在厚重的汽車工業底蘊、堅實的制造業基底加持下,也迎來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窗口期。

          從此間正在舉行的第19屆中國(長春)國際汽車博覽會(下稱“長春汽博會”)上,不難窺見的是東北汽車產業升級的機會。由于東北地處高寒地區,過去一直被認為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洼地,市場空間的局限是東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短板。然而,隨著電池技術的快速升級迭代、充電樁等配套設施的日益完善,特別是地方政府對于新能源汽車的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產業開始蓬勃發展,為東北振興注入新動能。在中國汽車工業重鎮吉林,2021年新能源汽車制造業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6倍,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1.4倍。其中,作為中國汽車工業一面旗幟的紅旗汽車,近年來大力發展新能源車型,2021年總銷量突破30萬輛,4年間銷量增長63倍。盡管今年受疫情影響一度停工停產,但吉林汽車業的快速恢復顯現出其產業鏈的強韌、工業家底的厚重,尤其在新一輪“史上最強”促消費政策的推動下,此次長春汽博會上可以看到,新能源汽車“里程焦慮”開始消退的同時,消費者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在了汽車的智能化水平上,新能源汽車在東北地區滲透率加速上行將是一個確定性的趨勢。

          與此同時,汽車業大發展也給東北帶來產業集聚的新機會。在曾生產出新中國第一臺轎車的吉林,紅旗新能源汽車基地、比亞迪動力電池項目、玲瓏輪胎長春工廠……一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正在孕育成形。不僅如此,寶馬、奧迪等國際車企也紛紛落子布局:剛剛在長春開工的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項目投資額超300億元,寶馬投資150億元在沈陽新建的華晨寶馬里達工廠也已投產,沈陽成為寶馬集團全球最大生產基地。不難發現,這些項目不約而同都是新能源汽車項目,也就是說,這些汽車業重量級巨頭是把面向未來的先進產能布局在這里,由此帶來的產業效應不言而喻。當眾多世界級的汽車品牌集聚于此,可以想見的是,未來在東北地區將形成世界級的汽車產業集群。

          更為重要的是,汽車業大發展還給東北帶來更多創新發展的機會。眾所周知,汽車產業正在成為新一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導性、引領性產業,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都在加速與汽車業融合。在這個沒有框架、全然開放的汽車業大發展時代,創新、融合沒有邊界。當前在東北地區,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裝備、衛星及應用等新興產業都在蓬勃發展,而這些產業有望在不遠的將來相互融合、激發創新,為汽車業打開更大的想象空間。此外,高寒地區的氣候條件原本是發展新能源汽車的短板,然而這種劣勢在中國汽車業的不斷創新中甚至轉化成了優勢——在為高寒地區新能源汽車性能檢測提供試驗樣本的同時,“寒地試車”也成為東北極寒地區的“熱產業”,每年冬天,幾乎所有國際品牌車企和國內的整車廠商都齊聚這里,開始一年一度的低溫測試,也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形成了新興產業形態。

          在汽車產業全面重構中,產業鏈圈層式發展、集群式發展成為必然。放眼全國,上海、廣州、合肥、成渝等地都在打造萬億級汽車產業集群,而坐擁中國汽車工業最深沉底蘊的東北,憑借制造業實打實的品質,以及在產業中占據的先發位置,其在產業方向上的路徑探索,無疑對中國汽車業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中外汽車產業巨頭的集聚,以及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共同發力,將使汽車業爆發出怎樣的新活力,更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責任編輯:蔡媛媛
          相關新聞更多
            沒有關鍵字相關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