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這五年|海望資本:市場化創投進階之路
- 2025年07月24日來源:暢享網
提要:從張江實驗室到外高橋保稅區,從臨港新片區到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海望資本的投資足跡始終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當裕太微的芯片成功打入全球高端通信市場,當索辰科技的仿真技術應用于國產大飛機設計,這些硬科技突破的背后,是海望人對“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科創企業”的執著追求。
黃浦江潮涌不息,浦東科創熱土上,一支以資本為橋、以硬科技為帆的投資軍團正在書寫時代答卷。自2020年底成立以來,海望資本作為浦東科創集團市場化投資的“先鋒部隊”,以“培育硬核科技、構建產業生態”為使命,在五年時光里淬煉出專業化投資鐵軍,用近150個硬科技項目的深度布局,勾勒出國資創投機構的市場化進階路徑。
01
淬煉精銳之師:
專業底色鑄就投資底氣
海望資本的崛起,始于一支兼具產業深度與資本視野的團隊構建。這支50人規模的隊伍中,核心成員平均從業年限超8年,60%擁有理工科與金融復合背景。從集成電路EDA工具到生物醫藥創新藥研發,從航空航天核心部件到工業仿真系統,團隊成員對硬科技賽道的技術路線與政策導向具備精準把控能力,形成“懂技術、懂產業、懂資本”的獨特優勢。
在投資實踐中,團隊以“三最” 策略(產業鏈最上游、價值鏈最頂端、技術體系最底層)為錨點,構建多維度評估體系,對硬科技項目的技術可行性、商業價值及產業戰略意義進行綜合研判。截至目前,累計完成數百個硬科技項目深度盡調,早期項目篩選通過率保持在低個位數水平,嚴苛的篩選標準鑄就項目質量“護城河”。依托浦東科創集團資源網絡,團隊打造“政策-技術-資本”三位一體賦能體系,對接國家級科研平臺與前沿技術資源,整合跨領域專業力量為項目提供全鏈條賦能支持,推動6家企業登陸科創板,近30個項目進入上市輔導期,從投資到上市平均周期顯著優于行業水平,彰顯對高成長性項目的培育效能。
02
硬科技投資布局:
彰顯產業資本戰略定力
立體化基金矩陣覆蓋核心賽道
四年間,海望資本構建起專業化基金集群,截至2024年末,自主管理8支主題基金與6個單項目基金(SPV),形成“賽道全覆蓋+單點技術攻堅”的投資網絡。上海航空產業基金聚焦大飛機及航空產業鏈國產化替代;海望集成電路基金全面布局芯片制造、設備、材料與設計領域;知識產權基金深挖專利價值......各基金協同發力,精準錨定硬科技細分賽道的關鍵環節。
早期項目培育與全鏈條布局
以“創新源頭培育”為戰略導向,海望資本累計投資近150個硬科技項目,其中早期項目占比達67%,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領域構建起完整的產業投資鏈條。從半導體材料研發到高端裝備制造,從前沿生物技術到航空核心部件,每一筆投資都瞄準產業鏈上游與技術底層,為硬科技生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03
構建多維回報矩陣:
解碼資本價值進化范式
科創板上市企業的突圍與價值釋放
海望資本培育的6家科創板上市企業組成“硬科技突圍軍團”:裕太微在海望資本2021年注資后,以太網芯片打破國際壟斷,2023年上市首日市值超185億元;索辰科技獲海望資本支持,突破工業仿真技術,產品應用于大飛機設計,2023年以245.56元/股發行價創當年紀錄;慧智微經海望資本E輪投資助力,實現5G射頻芯片國產化,2023年登陸科創板成行業標桿;康希通信獲海望早期投資后,無線通信芯片切入智能家居場景,2023年上市鞏固細分優勢;珂瑪科技通過海望資本助力,加快產業鏈整合,半導體陶瓷零部件進入國際及國內頭部廠商供應鏈,并于2024年上市;先鋒精科獲海望資本助力,進一步提升研發能力、擴充產能、豐富產品線,2024年上市,在核心零部件上匠心雕琢中國“精度”。
高潛力項目的超額回報與技術引領
除上市企業外,海望資本布局的高潛力項目同樣表現亮眼:部分項目實現超三四倍投資回報,其中上海隱冠憑借先進封裝測試領域的技術創新,打破海外設備壟斷;御微半導體通過自主研發的量檢測設備,實現國產替代突破并占據重要市場地位,形成“技術突破-資本增值”的強關聯效應;稷以科技深耕等離子體刻蝕設備領域,成長為國產半導體裝備的中堅力量;捷策創則通過工業檢測算法的創新應用,實現技術成果向商業化的高效轉化......
這些項目覆蓋Pre-A輪到C輪不同發展階段,海望資本以差異化的投資策略與資源支持,精準匹配企業成長需求,形成梯度化、可持續的價值培育體系,生動詮釋了專業投資機構在硬科技產業升級中的關鍵作用。
多元退出機制與資本循環效能
海望資本還通過多元化的退出機制,實現了資本的有效循環與增值。例如,富樂華、芯崳等企業通過上市公司并購實現產業整合,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與行業影響力。這種“上市一批、退出一批、培育一批”的良性循環模式,不僅驗證了海望資本市場化投資的專業效能,更成為國資創投服務國家戰略的生動注腳。
04
雙向賦能之道:
投資與產業的共生進化
投招聯動:讓“資本選擇”成為“城市吸引力”
海望資本深度聯動浦東科創集團,將投資邏輯與區域發展深度融合,構建“投資-招商-賦能”閉環,推動芯和半導體、開源中國、集益威半導體等20余家硬科技企業落戶浦東,其中80%屬于“卡脖子”技術領域,累計帶動產業投資超50億元。
以云合智網為例,已推出多款高端超大容量交換機芯片,建立了強大的技術支持體系,并獲得多家頭部客戶商業訂單。海望資本牽頭10億元A輪融資,協同投資近4億元,并協助解決場地、政策需求,推動企業從杭州遷址張江。落地后,企業融入浦東科創集團產業生態,對接場景資源,帶動產業鏈上下游集聚。
又如,芯和半導體在海望資本與集團戰略投資下,從浦東走向國際市場,產品應用于中芯國際、三星等頭部企業;開源中國通過B輪融資強化開源生態,服務36萬企業用戶,成為信創標桿。這種模式精準破解企業資金、場地、生態等痛點,形成“引入一個、帶動一串”的產業集聚效應,助力浦東構建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高端產業生態,推動區域經濟結構向創新驅動轉型。
投后賦能:做企業成長的“全周期伙伴”
在硬科技企業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的漫長征途中,海望資本構建起“分類管理+精準賦能+動態跟蹤”的全周期投后體系。其獨創的“紅黃綠”三色分類管理制度,根據企業發展階段與風險等級動態調整服務策略,通過標準化投后流程與定制化賦能方案的結合,成為企業穿越技術商業化“死亡谷”的重要助力。
當集益威半導體在融資關鍵期遇冷時,海望資本投后團隊發揮“產業投資人”優勢,聯動國家大基金、中移股權組成戰略投資團,2.5億元融資不僅化解了資金壓力,更推動其在高性能集成電路領域實現技術突破;亞飛在擴產階段面臨資本缺口,投后團隊牽線國投招商完成4億元新一輪融資,同步對接下游客戶資源,助力企業產能提升。這種“資本+產業”的雙重賦能在生物醫療領域同樣顯著——恒潤達生陷入資金困境時,團隊走訪十余家金融機構,聯合張江小貸創新完成4000萬元融資授信,使其CAR-T療法臨床研究得以持續推進。
此外,針對不同企業的個性化需求,海望資本建立起覆蓋政策、資金、市場的三維賦能網絡:為宏普醫療對接交通銀行緩解現金流壓力,為昂邁微協調農商行獲得千萬元授信;益諾思在實驗猴資源緊張時,團隊協助對接老撾、越南進口渠道,保障創新藥研發進度;和徑醫藥則通過知識產權政策匹配與股權融資方案設計,成功突破資金瓶頸。截至2024年底,投后團隊累計為數十家企業協調融資,其中有多起單筆超2億元融資案例,形成“解決一個痛點、激活整個鏈條”的賦能效應。
值得關注的是,海望資本通過“海望登峰CEO特訓營”累計培養40余位科創領軍者,促成產業鏈合作;發起的上海市浦東新區科技創新企業發展促進會(海望聯盟)匯聚100多家成員企業,通過技術對接會實現生態協同,展現了“投資一家、服務一圈、帶動一片” 的生態構建能力。
05
榮譽不止:
在市場化浪潮中樹立標桿
五年奮進征程中,海望資本以革新者之姿在創投賽道突圍,斬獲投中、清科、第一財經等權威機構30余項重磅榮譽。從榮膺“中國最佳創業投資機構”“最佳國資投資機構”,到在半導體、醫療健康、航空航天等細分領域屢獲嘉獎,其以全維度的行業認可,完成從行業新秀到硬科技投資標桿的華麗蛻變。
榮耀不僅屬于機構,更屬于背后的精銳之師。“中國最佳投資人TOP50”“亞洲半導體投資人 TOP30”“第一財經‘杰出新星投資人’”“年度最佳科技投資人”等榮譽加身的投資精英,以敏銳的市場嗅覺、深厚的行業積淀,為海望資本沖鋒陷陣。這支“明星戰隊”不僅鑄就了投資傳奇,更以傳幫帶模式為行業輸送優質人才,讓創新活力在創投生態中生生不息。
06
邁向“十五五”:
在新賽道續寫傳奇
站在2025年的節點回望,海望資本的辦公室始終亮著深夜的燈光——投資團隊正在為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等新賽道繪制產業圖譜,投后部門在梳理近150個項目的退出路線圖,基金募集團隊與保險機構洽談長線資金合作。同時,海望資本將引導社會資本,孵化和培育具有戰略性、關鍵性、高成長性和鮮明科技屬性的科創企業,吸引高端人才,集聚領軍企業,推動誕生世界領先的創新技術和產品,助力本土企業成長為獨角獸、龍頭和上市公司。
從張江實驗室到外高橋保稅區,從臨港新片區到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海望資本的投資足跡始終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當裕太微的芯片成功打入全球高端通信市場,當索辰科技的仿真技術應用于國產大飛機設計,這些硬科技突破的背后,是海望人對“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科創企業”的執著追求。
五年,是時間的刻度,更是奮斗的印記。在浦東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新征程中,海望資本正以市場化改革的勇氣、專業化投資的底氣、服務產業的初心,續寫著國資創投機構的時代答卷。下一個五年,他們將繼續在硬科技投資的征途上勇毅前行,讓更多“從0到1”的創新,綻放出“從1到N”的產業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