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數據...
        1. 高端制造|生態環保|汽車|房地產|家居建材|家電|服裝|時尚前沿|健康|醫藥|教育培訓|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運|食品飲品|科技|互聯網|手機通信|電子|商業|金融保險|證券|安防|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綜合

        2. 當前位置:南方企業新聞網>要聞> 商訊>正文內容
          • 神州答卷|陜西:答題高質量發展 描繪西部新圖景
          • 2024年09月02日來源:新華社

          提要:從關中平原、秦巴山區到黃土高原,一幅幅奮勇爭先的畫卷徐徐鋪展:新質生產力加速涌現,創新驅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綠水青山構筑起美麗家園;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升,內陸開放高地正在崛起。

          記者 劉書云 石志勇 張斌 雷肖霄

          陜西,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熱土。

          從關中平原、秦巴山區到黃土高原,一幅幅奮勇爭先的畫卷徐徐鋪展:新質生產力加速涌現,創新驅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綠水青山構筑起美麗家園;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升,內陸開放高地正在崛起。

          堅持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陜西正昂首闊步走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的康莊大道上。

          向新:產業升級

          以科技創新為引領,開辟全新產業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成為陜西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邏輯。

          在陜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二氧化碳正在裝車(2022年6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攝

          重點項目建設現場,“向新”發展的動力讓人印象深刻。在渭南市的陜煤啟辰高分子材料研發生產基地,從灌裝、計量到貼標等工藝流程均已實現自動化。

          渭南陜煤啟辰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徐文全介紹,這是陜煤集團布局的新材料項目之一,其獨立研發生產的9大類30余種產品廣泛應用于陜西、山西、寧夏、新疆、內蒙古等產煤省(區)。截至今年4月底,該項目已生產產品1.2萬余噸,預計全年實現產值3.5億元左右。

          科技創新重構產業新骨架,不斷激活市場動能。

          陜西省科技廳統計數據顯示,在科技創新持續賦能下,陜西科技型中小企業已從三年前的8069家增至2.394萬家,高新技術企業從三年前的6198家增至1.675萬家。

          傳統產業提質升級,越來越多的新興產業也向西而來,推動陜西不斷發揮西部引領示范作用。

          涇河之畔,一派繁忙之景。走進陜西西咸新區涇河新城的隆基綠能29GW單晶電池項目生產現場,一塊塊電池組件整齊排布于自動化流水線上,機械臂自動抓取作業,有序而高效。

          不遠處,年產100GW單晶硅片及年產50GW單晶電池項目在快馬加鞭建設中,這是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建設規模最大、產能最高、技術最先進的光伏生產項目。

          產業煥新升級,聚“鏈”成“群”,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

          陜西咸陽,汽車零部件供應企業陜西杰安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已落地一年多。“我們主要為比亞迪及其他大型汽車企業供應零部件。落戶以來已經累計投資3億多元,未來總投資額將超過5億元。”公司生產主管周疆說。

          在比亞迪、吉利等龍頭企業引領下,陜西十年間從汽車小省一躍成為汽車大省。2023年,陜西省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33.9%,位居全國第三位。2024年上半年陜西省汽車產量75.3萬輛,同比增長23.4%,增幅高于全國17.7個百分點;增加值同比增長約12.8%。新能源汽車產量50.6萬輛,同比增長20.6%。

          2024年3月11日,科研人員在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阿秒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做實驗。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攝

          數據顯示,2023年,陜西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完成投資超千億元,產業總產出超萬億元。

          向“新”而行,陜西的光子、氫能、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等領域成為投資藍海,一大批未來產業蓄勢待發。

          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打通產業鏈與創新鏈,陜西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脈”,一批新興產業強勢崛起,發展新動能正加速形成。

          陜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朱磊介紹,下一步,陜西將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集群,鞏固新能源汽車、太陽能光伏、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等優勢產業,打造形成先進制造業集群體系。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無疑成為推動陜西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勁引擎。隨著陜西積極布局新興產業賽道,激活發展新動能,這里有望形成具有引領示范效應的發展新格局。”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馬莉莉說。

          向綠:綠水青山

          秦嶺,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

          牢記“國之大者”,當好秦嶺衛士。行進在秦嶺山間分明可見:系統治山、條例護山、規劃管山、智慧控山的措施不斷落實落細;生態與產業交融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秦嶺的生態優勢正逐步轉化為可觀的經濟優勢。

          西安市長安區秦嶺子午峪保護總站,在智慧管控平臺上,峪口里的一草一木清楚可見。長安區副區長吳海軍說,近年來,長安區在秦嶺“智慧化”“數字化”治理體系建設方面不斷探索,初步構建起“天空地人”一體化監測網,實現秦嶺區域生態環境多元化治理,筑起了秦嶺生態安全屏障。

          陜西省寧西林業局樺樹坪林場,場長宋東乾說:“這幾年,我們加大了對轄區的保護力度,對未經允許和非法穿越的人員車輛加強管理和勸返,有效杜絕了亂采亂挖、亂捕亂獵等現象。經過不斷整治和保護,林場內的動植物種群日益豐富。”

          現在這樣的畫面更為常見:黑河森林公園,極為珍稀的秦嶺細鱗鮭頻頻成群出現;陜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金絲猴下山串門,“賴”在老鄉家不愿離開;鹿角梁上,數十只野生羚牛帶著幼崽悠閑踱步。

          鋪好綠色發展的底色,才有高質量發展的成色。

          午后,西安市鄠邑區蔡家坡村黨支部書記秦衛東熱情地引領著游客參觀村史館,向他們講述村莊的變遷。

          蔡家坡村從秦嶺腳下一個普通村落蛻變成一個集展演、文創、旅游于一體的藝術村莊。每年舉辦的“關中忙罷藝術節”,都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體驗鄉村的文化藝術魅力。

          “正是秦嶺這片獨一無二的土地,賦予了蔡家坡無與倫比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藝術之美。”秦衛東感慨。農文旅的深度融合讓蔡家坡村煥發出勃勃生機,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8年的21.6萬元躍升至2023年的約80萬元。如今,村里已有200多人投身旅游業,享受著綠水青山帶來的豐厚回報。

          落實“大保護”,綠水青山已經成為了秦嶺山村的“金飯碗”。

          秦嶺周邊許多地方,寧靜、和諧、美麗,如畫卷一般,多種類型的生態產業正加快推進:西安市周至縣的“田園經濟綜合體”讓村民們獲得了穩定的收入和就業機會;商洛市柞水縣的“小木耳”成為帶動當地致富的特色產業;安康市漢濱區的智慧化蔬菜基地成為熱門的研學基地。

          農民在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查看地栽木耳長勢(2022年4月2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邵瑞攝

          不難發現: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漢中市留壩縣,一個深藏秦嶺深處的縣城,總人口只有4.2萬,超過90%的縣域被森林覆蓋。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留壩一直面臨“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不可兼而得之的困擾,也曾走過“砍木頭、賣石頭”的老路。近年來,留壩縣逐步確立了生態立縣的發展主題:綠水青山堅決留住,影響生態環境的項目堅決不留。

          為了保護生態,縣委、縣政府曾否決了投資10億元的紫柏山風力發電項目,這相當于彼時財政收入只有2000萬元的縣城拒絕了每年約150萬元的大額稅收;緊接著,淘金、采砂、礦山開采等企業相繼被關停。

          留與不留的抉擇,當地老鄉感觸最深。“當年開礦、采石,富了那一小部分人,跟我們大多數村民關系不大,離我們很遠。”留壩縣玉皇廟鎮玉皇廟村58歲的村民黎興安說,“如今,種香菇、搞旅游、開民宿,富了大多數人,跟我們關系很大,離我們很近。”

          向外:開放合作

          灞河之濱,西安世博園,長安塔巍巍矗立。

          2023年5月,首屆中國—中亞峰會結束后,習近平主席和中亞五國元首一起種下六棵石榴樹,寄托對中國—中亞關系美好未來的期待。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一年多來,六棵石榴樹已枝繁葉茂,陜西與中亞五國的合作交流也愈發密集。一批基礎設施、文旅、教育等項目扎實推進,助力峰會成果不斷深化落實。

          西安國際港站,汽笛長鳴,一列列裝載著日用百貨、機械設備和新能源汽車等貨品的中歐班列整裝待發。

          西安大唐不夜城景區景色(2024年2月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邵瑞攝

          國鐵集團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至6月,中歐班列(西安)開行達2372列,同比增長13.1%;發送箱25萬標箱,同比增長10.4%。

          新一輪“同比增長”背后,是這條亞歐“黃金通道”持續釋放的活力,也使陜西站到了改革開放的前沿。

          距離始發站點不遠,剛剛投用不久的哈薩克斯坦西安碼頭一派繁忙景象。這個占地約100畝的碼頭是哈薩克斯坦在中國的商貿物流集散中心,而在3000多公里外的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中哈物流場站項目也將在今年建成投用。

          “中哈物流場站項目建成投用后,兩國‘樞紐對樞紐’的物流通道將形成,進一步推動中哈兩國、尤其是哈薩克斯坦與陜西西安開展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加緊密的共贏合作。”西安浐灞國際港黨工委書記孫藝民說。

          從多年前的“四等小站”到如今的國際化物流樞紐中心,西安國際港的成長見證著陜西向西開放的牽引帶動作用。

          2024年5月25日,X8157次中歐班列從西安國際港站開出,駛向波蘭馬拉舍維奇。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攝

          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中歐班列出口貨值排名前三的是陜西、浙江和江蘇,進口排名前三的是陜西、遼寧和福建。

          “前兩年,前幾名還都是東部沿海省份,陜西只排在七八位。”西安海關統計分析處處長崔穎告訴記者,近年來中歐班列與陜西本地產業、企業結合度越來越高,對開放型經濟的拉動作用顯著增強。

          2023年,選擇中歐班列進出口的陜西本地企業達387家,其中生產型企業就占到151家。以冠捷科技、比亞迪、隆基樂葉為代表的一大批本地民營企業通過中歐班列出口“新三樣”成績亮眼。

          今年1-7月陜西省進出口總值達2638.7億元,同比增長14.5%。陜西省商務廳副廳長范萬春說,以中歐班列為代表的貿易通道正帶動陜西外向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高效便捷的國際貿易通道,正打開眾多企業的發展思路,激發“走出去”的潛力。

          在陜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裝車間,一輛輛裝配完畢的陜汽重型卡車正等待驗收出口。2023年,陜汽出口各類產品車5.68萬輛,同比增長65.24%。

          親望親好,鄰望鄰好;以心相交,成其久遠。

          西安長安樂·一帶一路文化藝術中心,頗具陜西特色的大型駐場演出《無界·長安》拉開帷幕。舞臺上,激烈的鼓點、粗獷的秦腔、靈動的皮影……臺下,身著民族服飾的特列克·對賽克坐在觀眾席,時而興奮地跟著打起節拍,時而閉上眼睛沉浸感受。

          特列克·對賽克來自哈薩克斯坦,是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在哈薩克斯坦工廠的一名普通員工。今年元宵節這天,他和其他八名同事受邀到西安參加年會。

          這是2024年6月26日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拍攝的西北工業大學哈薩克斯坦分校校址。新華社記者 白雪騏攝

          愛菊集團總部位于西安,2015年,瞄準“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機遇,這家公司前往哈薩克斯坦考察,并與當地農場主一起合作種植小麥。“他們既是我們的工人,也是我們的朋友,所以我們特地把朋友們邀請來西安,領略中國的風土人情。”愛菊集團副總經理王方說。

          力生于團結,事成于和睦。

          從通道建設、貿易合作,再到人文交往,陜西開放合作的筆觸不斷繪出一幅中國與世界深度交融、互利共贏的生動圖景。

          策劃:儲學軍、沈虹冰、車玉明

          監制:李志暉

          統籌:萬方、史夢

          編輯:穆濤、汪艷、王智超、陳競超、汪亞

          視頻:邵瑞



          責任編輯:周峰菊
          相關新聞更多
            沒有關鍵字相關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