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揚優秀傳統書法 獻身潑墨無悔人生 ——記知名書法家費以墨的藝術拼搏
- 2024年07月30日來源:南方企業新聞網
提要:記者談及以墨的藝術成就,他總是謙遜地表示,成就只能說明過去,突破才能創造未來。他要畢生弘揚優秀的書法傳統文化,永久地在書法之路上拼搏,為振興中華不斷作出新的奉獻。
資深記者? 李宏
在我國書法界,活躍著一位1985年生人的書法名家費以墨,號逸人,頗具仙風道骨、近年將近不惑之年的他,出生于湖北黃石,現居湖北武漢。以墨自幼受家風熏陶喜愛研習書法,2009年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現為書協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國潮書畫創作人,在各地尤其是兩廣地區及影視藝術界頗有名氣。
以墨潑墨近照
費以墨廣學歷代書法大家,博采眾長,自成一體,作品多次入選書展、美展。其中《天道酬勤》榜書榮獲廣東省第二屆青年杯榜書大賽金獎;《禪茶一味》榮獲第廣東省十一屆嶺南杯書畫大賽一等獎。獲獎作品美不勝收,不勝枚舉,在全國、特別是在兩廣書畫界具有頗高知名度和影響力,書法弟子已遍及天下。
據以墨向記者介紹,他出生自湖北武漢,從小喜歡寫寫畫畫已差不多30多年。自2018年成立書法工作室以來,一直通過抖音,快手,視頻號等主流自媒體記錄書法創作和宣揚他的創作理念,收獲了數十萬的粉絲,有數萬幅作品得到了廣大粉絲的喜愛與收藏。他也在致力于探索書法這門國粹的傳承與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墨從小就喜歡寫寫畫畫,確實有一定的天賦,小學初中階段就在本地有點小名氣。那時候周邊人都知道他字寫得好畫的也不錯。大學也是上的南京藝術學院,所以他的人生路徑一直都比較明確。當然,中途也嘗試過其他行業,但感覺都不是自己理想的生活工作狀態,尤其看到自媒體平臺的興起,他就下定決心,一定在藝術這條路上堅定的走下去。
以墨驕傲地告訴記者,幾年下來,他的作品被結緣收藏了幾萬幅,說明他的努力得到了認可。但是這些年下來,他發現一個問題,就是越年輕,喜歡字畫的人越少,有斷層的危險。喜歡字畫的都是一些中老年朋友,一般起碼都是八零后,更多的是七零,六零后。而且整個書法愛好者群體的基數也并不大,喜歡的人越來越少。而且往前的九零后,零零后喜歡的卻更少,確實不是好現象,這個可能跟時代發展有關。
但以墨覺得,更多可能是書法行業本身有問題才導致這樣的情況。因為書法是個很重視傳統的,行業內也很排斥過多的創新與嘗試,這樣就造成了,大家都很規矩,都寫的跟字帖差不多,要知道字帖是古人寫的,字帖再古代那個年代當時人們喜歡這沒有問題,但是并不代表現代人喜歡。臨帖的人也不代表觀眾喜歡,或者市場喜歡。所以這個里面就形成一個圈,而且自己吧自己越圈越小,導致整個門類參與或者喜歡的人也越來越少。所以年輕人不喜歡也算是情理之中。
所以以墨覺得,書法必須順應時代發展,必須有所突破。因為書法本質畢竟是一門平面視覺藝術,需要在作品形式效果上面去打動他人。之所以年輕人不喜歡,我們更應該反思作品本身有沒有年輕人喜歡的元素,有沒有與年輕人的審美進行對接。所以,他的作品一直強調傳承的同時,更應貼合時代發展背景下的審美需求,要站在社會發展的角度去進行創作。我們也可以認為傳統書法就好比樹干,而樹枝樹葉才是當下的審美需求,書法只有順應了時代審美需求,這棵樹才能長成參天大樹,才能百家爭鳴,每個人都展現出自己的個性風采,也就讓整個行業磅礴發展。
談及如何創新?以墨認為,傳統書法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幾千年的發展沉淀,誕生了很多名家和傳世佳作。然而目前,書法這門國粹卻在面臨著曲高和寡后繼無人這樣的局面。如何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去接受和喜愛?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任何一個行業都離不開年輕人,年輕人代表著未來與發展。但是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肯定是離不開創新的,這個“新”必須是年輕人喜歡的新,新的理念,新的元素,新的面貌。這點也是他從事書法創作以來,一直在努力探索的方向。比如說:第一:作品的排版布局,不會一味的照搬傳統名家章法,他會結合平面構成等一些現代的設計語言,讓作品整體視覺效果跟貼合現代家裝家居設計風格,讓作品更具形式美,更有裝飾性。
還有就是結字形態上面,有意的進行夸張變形,讓字看上去更有趣味性,更有詼諧幽默感,如果看漫畫一般賞心悅目的同時,讓人感到好玩有趣;還一個就是點畫細節,剔除一些傳統書法的繁瑣,點畫上面更直接了當。甚至進行一些幾何符號式的表現,讓書法變得好玩,有趣,生動,簡約,而不是給普通人一種深奧,晦澀難懂,高不可攀,曲高和寡的姿態和面貌。讓書法平民化,可親化。所以他通過諸多方面的創新探索,希望能讓年輕人都能在生活工作之余,提起筆寫寫練練,修身養性的同時,也能感受書法這門國粹對我們生活工作帶來美好的滋養,更能讓書法繼續發揚和磅礴發展。
談及書法目前的核心競爭優勢是什么?以墨認為,大部分書法從業者都認同臨帖研帖,但是很少去思考現在人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書法。也就是說他們只知道跟古人對話,卻沒有去聆聽現代人的真正需求。這就是為什么很多書法從業者抱怨書法沒辦法養活自己和企業的原因。而他會愿意花更多時間精力去探索這些問題,并通過作品也展現了出來,也得到了市場粉絲,圈內藏家的認可驗證。還有就是他本身會書法和繪畫,還有很強的藝術設計能力,所以我能將三者結合在一起,形成獨特的風格面貌和視覺效果。這是一般其他老師不具備的能力,所以他相信作品能讓更多人喜歡,也將繼續努力去探索。
談及未來,以墨信心滿滿。他說,書法創新不能單單在紙面作品上面,未來也會與相關行業進行跨界合作。在書法衍生商品上面進行市場定向開發設計,比如書法元素的服裝鞋帽,家居飾品,生活用具等,使生活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書法的蹤跡,書法才算真正的走向了大眾,與年輕人碰面,與時代接軌。
一路走來,對于事業,對于家庭,以墨最大的感悟是什么呢?他感慨萬千:這么多年下來,他也確實走了一些彎路,應了那句話成語:曲徑才能通幽。他最大地感悟就是:人生苦短,道阻且長。其實一個人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能做的事情很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所以要專注,一輩子不長,不要好高騖遠,腳踏實地的做好一件事情就足夠了。
記者感慨,有的人喜歡將成功歸于天賦,但哪一樣才能不需要后天的歷練呢!世上本沒有天才,只有不怕吃苦的人,長時間的默默耕耘,才會慢慢磨練出天才一般的能力,祝愿以墨能帶領自己的企業繼續向前,蓬勃發展。
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第一屆副秘書長兼任金紫光會長秘書、北京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著名字畫鑒賞家、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張德忠先生日前打以墨手機:139-2534-1349(微信同),電話里朗誦深情賦的小詩一首,表達了對以墨作品的贊美之情:
費以墨先生——
《以墨體書法頌》
您揮墨,
大大方方運筆,
筆筆靈動蘊雅意。
一字一幅勝景圖畫,
一語滿墻詩意洋溢,
一聯氣勢磅礴蕩滌。
點橫豎撇捺,
似馬龍躍空藤蘿依架,
縈繞華夏文明無盡牽掛。
一襲風攜浩然之氣,
一陣雨伴驚雷霹靂,
潤澤我神州廣袤大地。
放飛燕翅展凌云之志,
舞動帆檣破萬里浪急,
偕來螢火蟲照亮希冀。
李杜吟詩,
唐寅潑墨,
指點江山賞千紅萬綠。
我不會弄墨,
我口吐拙句,
唯借文字深情吟誦您——
獨創自己“以墨體”。
2024 年 7 月 28 日 張德忠
《觀云聽雨品酒茶》
(書寫視頻網址)https://weixin.qq.com/sph/A67yUHWbs
《天道酬勤》
《禪茶一味》
其它得意書法作品
《酒鬼》
《海量》
《空》
《一顆靜心觀世界,半盞清茶悟人生》
《德高人長壽,心寬福自來》
《得閑問茶靜心讀書》
《云水禪心》
《風流》
費以墨書法作品形式創新,風格多變,擅長書體風格多達十來種,作品不失古法,又很好的切合當下審美情趣和文化潮流,形成了獨特的創作方向。他7歲開始學書法,幼時以水為墨,以水泥地為紙,堅持艱苦練習,打下了深厚書寫基礎。楷書臨魏碑,隸書臨曹全碑張遷碑,篆書臨散氏盤,草書主功張旭,于右任。堅持臨帖習字今30余年,在楷,行,隸,篆,草等博大精深的多種書法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創作風格古樸厚重,遒勁有力,尤其擅長篆隸風格書體,極具時代審美情趣又不失古法精髓。
記者談及以墨的藝術成就,他總是謙遜地表示,成就只能說明過去,突破才能創造未來。他要畢生弘揚優秀的書法傳統文化,永久地在書法之路上拼搏,為振興中華不斷作出新的奉獻。
著名書畫鑒賞家張德忠先生與以墨書法家經常探討書法藝術的真諦,共同提出了以下共識:
從中國最早文字象形字甲骨文到大篆:傳承與發展中國文化文明。當今需要綜合及其返璞歸真。
本文旨在探討中國最早的文字象形字甲骨文以及大篆在傳承和發展中國文化文明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通過對這些古老文字的分析,揭示其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以及對后世的深遠影響,展現中國文字在歷史長河中的演變與傳承。
一、引言
中國擁有著悠久而燦爛的文化文明,文字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見證了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從最早的象形字甲骨文到大篆,中國文字經歷了漫長的演變,不僅記錄了歷史、思想和社會生活,更成為了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文明的關鍵因素。
二、甲骨文——中國文字的起源
甲骨文是殷商時期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記事。其字形多以象形為主,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的自然、社會和人類生活。例如,“日”字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形象地表現了太陽的形狀;“山”字則像三座山峰并列。
甲骨文不僅是一種文字,更是當時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和表達方式。通過對甲骨文的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到殷商時期的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經濟活動等方面的情況,為研究中國古代文明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三、大篆——文字的規范化與發展
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字逐漸演變發展,大篆在西周晚期逐漸形成。大篆相對于甲骨文,字形更加規整、統一,線條也更加流暢。
大篆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文字的規范化進程,它在一定程度上統一了文字的書寫形式,提高了文字的傳播和使用效率。同時,大篆的結構和筆畫也為后來的小篆和隸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四、文字傳承與文化文明的延續
從甲骨文到大篆的發展,不僅僅是文字形式的變化,更是文化文明傳承的體現。文字的傳承使得歷史得以記錄,思想得以傳播,文化得以積累。
通過文字,古代的經典著作、詩詞歌賦、哲學思想等得以流傳至今,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例如,《詩經》《論語》等經典作品,以文字為媒介,傳遞著中華民族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
五、文字發展對社會進步的推動
文字的不斷發展也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它促進了信息的交流與傳播,使得政令能夠更有效地傳達,商業活動能夠更便捷地開展,學術思想能夠更廣泛地交流。
在教育領域,文字的普及使得知識能夠更廣泛地傳播,培養了更多的人才,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六、得出結論:文字的載體很多龜甲、青銅器、石刻、竹簡、絲織、紙張、電子……無論載體時間如何發展變化都在與時俱進。書寫工具變化中變化。真草隸篆固定不變的模式,不符合科學發展觀。以墨認為繼承真草隸篆祖宗之法也還要與時俱進突出“大美”耀眼,不俗之氣勢。
中國最早的文字象形字甲骨文到大篆的發展歷程,是中國文化文明傳承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不僅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人類文明寶庫中的瑰寶。在當今時代,我們應當重視對漢字的研究、保護和傳承,特別書法家的責任重大,傳承象形,藝美。讓古老的文字在現代社會繼續發揮其獨特的魅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做出貢獻。
通過對中國文字發展的研究,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也更加堅定了弘揚和發展中華文化文明的信心和決心。
記者談及以墨的藝術成就,他總是謙遜地表示,成就只能說明過去,突破才能創造未來。他要畢生弘揚優秀的書法傳統文化,永久地在書法之路上拼搏,為振興中華不斷作出新的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