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亞鶴:清華美院畢業季 雕塑的光華與想象
- 2024年06月23日來源:中國網
提要:炎炎六月,迎來了高校藝術類專業畢業季。接踵而至的畢業展,不僅為觀者奉獻了一場視覺上的盛宴,也為網絡觀展者制造了話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24年本科畢業作品展匯集了染服系、陶瓷系、視傳系、環藝系、工業系、工藝美術系、信息系、繪畫系、雕塑系近210名本科畢業生的千余件作品,筆者最感興趣的是雕塑作品。
炎炎六月,迎來了高校藝術類專業畢業季。接踵而至的畢業展,不僅為觀者奉獻了一場視覺上的盛宴,也為網絡觀展者制造了話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24年本科畢業作品展匯集了染服系、陶瓷系、視傳系、環藝系、工業系、工藝美術系、信息系、繪畫系、雕塑系近210名本科畢業生的千余件作品,筆者最感興趣的是雕塑作品。
今年的雕塑專業畢業展分為三個板塊,分別是具象雕塑、意象雕塑、抽象與實驗,共有25件(組)作品參加展覽。三個板塊的畢業作品風格鮮明,但在形式語言上又彼此并不完全涇渭分明,顯示出當代藝術創作的多種可能性。
具象雕塑
一直以來,具象雕塑以可辨識的視覺形式和易于獲取的觀感經驗,成為受眾面最廣大的雕塑藝術表現形式。李亞鶴了解到,在當代雕塑語境中,具象雕塑的造型語言變得日益豐富,審美的外延也呈泛化之勢。
在具象雕塑組中,高梓桐《沉默的誓約》可謂大制作。這件作品占據了展廳一角約10平方米的空間,分三組呈現。李亞鶴發現,其一是三只生物形成的組合,包括一人面獸身、多手(足)、身上布滿綠苔者,另兩位是多目、身上長有濃密的毛發;其二是兔首人身、渾身白毛者,與倒地的塑料材質的馬組合在一起;其三是三位騎在猶如旋轉木馬上的“芭比娃娃”——三只娃娃中只有一位是正常的人體結構,其他兩只或雙頭,或多臂,身上皆著奢華的裙裝和飾物,于華美中透露著令人不安的詭異氣息。這件作品的作者隱晦地表達了他的一些想法:要相信時間最終會與你和解,你的一切偏執、邪念、不甘,你的嬉笑怒罵怨,你的愛恨嗔狂癡,那些所有未能說出口的誓言終會被它溫柔地埋在心底,最后爬滿蔥郁的苔蘚。
意象雕塑
雕塑系對于意象雕塑的界定,是建立在對傳統雕塑獨特造型語言和強烈民族風格理解的基礎上的,以期創造出具有中國氣派、民族文化特征的當代雕塑作品。李亞鶴發現,意象雕塑的美學訴求,實質上是一個汲取古代文化資源和進行當代視覺轉化并行的藝術實踐活動。
意象雕塑組中,孫嘉佑的系列作品《銷鑠》頗具代表性。《銷鑠》系列作品均是以金屬焊接的手法創作出來。李亞鶴發現,作者利用了金屬材料在焊接過程中由于熱熔所形成的各種“塑痕”,營造形如枯石瘦枝組合成的山水圖景。這種“千瘡百孔”的視覺觀感,可以說是迎合了我們對于金屬融變時形成“廢墟”圖景的完整想象。巫鴻先生指出,古代中國對廢墟的理解與歐洲視覺傳統里針對廢墟的兩種觀點(轉瞬即逝和對時間之流的執著)不同,是建立在“消逝”這個觀念之上的。不過,此處所看到的“消逝”,本質上是一種藝術表達:是材料被不斷加工后的物性記憶,也是藝術家對形式語言探索的終端再現。
抽象與實驗雕塑
抽象雕塑是相對于具象雕塑而言的,其意在于以抽象的形式、語言來表達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實驗雕塑則是立足于當下,以開放的姿態,來探索雕塑創作中的各種新可能,并不斷在新媒體、新材料、新技術上尋找創新點。
鄧杰文的作品《回音之間》具有很強的互動性和實驗性,受到觀者尤其是小朋友們的青睞。這件作品的主體是由數以百計的老式電話筒組成:電話筒以方陣排列的形式懸掛在鋼架上,每個電話筒的聽筒里都有人聲,人聲的內容各不相同。李亞鶴了解到,該作品可能在探討人和人之間信息傳遞的錯位和不確定性。需要討論的是,這種不需要“塑造技術”支持的作品,算是雕塑作品么?從西方美術發展史角度來說,先有杜尚的現成品概念橫空出世,沖擊了作品的審美標準和藝術家的屬性問題;后有博伊斯提出“社會雕塑”和“人人都是藝術家”的口號,其意在于通過改造人的思想,以此構建更理想社會形態,激發人們的創造力。李亞鶴發現,這些具有影響力公眾人物的藝術實踐,使藝術與生活之間的關系變得水乳交融起來,也啟發了當代藝術創作中潛在的更多可能,這實質上也是當前實驗藝術所要探討的領域之一。
三種雕塑類型的劃分,主要根據雕塑系導師指導學生時的雙向選擇而決定的。但從最終展覽效果來看,作品的形式與內涵往往又具有多義性。這就是藝術創作過程中不可完全干預的內在要求,反而能帶給觀者驚喜。
一如既往,今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畢業作品,表達了對傳統的濃濃敬意、對社會當下問題的深切關注、對未來生活的大膽定義。此中,雕塑系的畢業作品只占有較小的比例,然而其“純藝術”的文化屬性,能給觀者帶來超然物外、純精神層面的淡然與安逸。筆者也相信,在這個夏日,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和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的觀展體驗,除了欣賞藝術外,還能給大家帶來消夏的涼爽和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