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古跡遺址日主題活動走進外灘 尋跡外灘背后的城市歷史文脈
- 2024年04月19日來源:南方企業新聞網
提要:外灘成為上海的標志,一面是因為外灘匯集了上海近代最具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另一面是外灘見證了上海政治、經濟和社會的飛躍變遷。外灘由昔日的城郊逐漸發展成一個都市的核心功能區,它不斷驅動著城市的現代化建設,為市民提供更多元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助力上海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
4月18日是國際古跡遺址日。為紀念《威尼斯憲章》發布60周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以“《威尼斯憲章》60周年與時代挑戰”為主題,在全球范圍開展了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科技保護專項基金則將目光投向了具有百年歷史的上海外灘“第二立面”,以城市考古、遺產保護、城市更新等視角出發,推出“尋跡外灘背面”城市考古活動。21位“考古者”在“上海城市考古”創始人、上海史研究人徐明的帶領下,重點探訪了魔都華爾街上的老銀行大樓和外灘源區域的建筑遺產。通過可觸可感的考察和深入淺出的講解,城市主人們更深切地意識到,做好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有效活化利用,對續寫城市歷史文脈的重要意義。
打卡國際憲章的最佳實踐地
自1843年上海正式開埠后,原先幾乎是白紙一張的各類產業迅速崛起,上海也成為近代中國最開放的城市,其最具代表的歷史見證之一便是外灘。經歷了100多年的演變,外灘區域的城市空間也從單一的建筑風格漸漸多元化,但仍然保留了能夠將它區別于其他地區的底色和特點,充滿了城市的歷史記憶。2021年9月,隨著《上海市城市更新條例》頒布實施,外灘區域迎來了新一輪的功能升級和空間更新,通過整合政府、社會、市場多元力量,綜合解決了民生、安全、保護、發展等多方面問題。如今的外灘已成為多元的工作和生活生態圈,是上海最具標志性的世界級金融文化中央活動區,為上海城市更新中的文物保護提供了樣板。
一直以來,有關方面對外灘地區文化遺產的保護、修復和利用,全流程都嚴格遵循著《威尼斯憲章》的精神,可以稱得上是最佳實踐案例。在國際古跡遺址日,通過城市漫步的方式,讓更多大眾看見中國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取得的成果,既是為展現中國在保護人類共同遺產上的自覺擔當,也是為吸引社會各界力量關注和參與到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中來,更好地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和文化記憶。
見證東方華爾街的歲月流變
外灘不僅是上海的城市名片和文化地標,更有著深厚的經濟底蘊,金融產業基因厚植,素有著“東方華爾街”的美名。此次“尋跡外灘背面”城市漫步則帶領公眾探訪了昔日 “華爾街”上的老銀行大樓,其中有銀行公會大樓、四明銀行、興業銀行、墾業銀行、禮和洋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禮和洋行、聚興誠銀行、大陸銀行、東亞銀行、四行儲蓄會、正廣和洋行、旗昌洋行等。徐明介紹說,這些大樓建造年代不同,風格多樣,顯示了各個歷史時期的一系列切片,是公眾了解外灘建筑歷史變遷的一個快速切入口。
走近位于九江路與江西中路轉角處的原聚興誠銀行大樓,新古典主義的飛檐門罩與現代建筑相結合的“混搭風”頗有些出挑。而這樣的“雜糅”正是與其歷史背景息息相關。大樓始建于1937年,因抗日戰爭爆發而停建,后于1983年至1988年進行加建。因這段特殊的建造經歷,也讓這幢大樓成為了抗戰歷史記憶的一部分。徐明指出,聚興誠銀行作為民族資本銀行,還見證了九江路近代金融建筑的發展歷程,對上海近代銀行建筑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比如,窗檻墻上的回紋設計是銀行建筑中最典型的花飾,“因回紋構成形式回環反復、延綿不斷,從而被賦予‘富貴不斷頭’的寓意。”放眼外灘其他銀行的窗檻墻裝飾,有簡單利落的幾何圖案,也有幾何復合繁復花飾,聚興誠銀行窗檻墻的花飾在其中并不遜色,且獨樹一幟。
無獨有偶,位于四川中路與九江路轉角的東亞大樓,自1926年建成起,一直用作東亞銀行辦公,它既見證了滬港兩地金融合作、發展的歷史事件,也見證了外灘縱深的金融聚集帶的形成與發展。而位于北京東路與四川中路轉角的沙美大樓,則命運多舛:大樓始建于1921年,初時,作為金融辦公和公寓用途,后歷經上海信托大樓時期,建國以來的多家機構與居民合用時期,在機構搬出、居民騰退后則進入空置期長達十五年,這棟帶有巴洛克裝飾的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筑也在百年演變中發生了改變,最具特色的大部分弧形鋼框大玻璃窗和水刷石飾面消失了。歷經7年修繕,終于在2022年,建為歷保的文物保護工程師通過風貌修復、重點保護部位修復、結構加固、機電更新等方式,全方位提升了大樓的性能與品質,讓這棟見證著近代金融業發展從外資走向民族資本、記錄著上海市民集體記憶與煙火氣的老大樓重獲新生,健康、優雅、精彩地迎接外灘的下一個百年。
參觀過程中,人群里不時地爆發出“不可思議”的驚嘆聲和掌聲,他們不僅被每一座歷史建筑背后曲折的故事打動,更被文物修繕者嚴謹細致的工匠精神所折服。
解鎖建筑遺產的閱讀新方式
外灘成為上海的標志,一面是因為外灘匯集了上海近代最具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另一面是外灘見證了上海政治、經濟和社會的飛躍變遷。外灘由昔日的城郊逐漸發展成一個都市的核心功能區,它不斷驅動著城市的現代化建設,為市民提供更多元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助力上海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
在新一輪城市更新規劃中,關于建筑遺產的保護和活化利用,又被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戰略層面。如何充分發掘這些建筑承載的城市歷史和文化記憶,讓它們“活”在當下,為城市發展、生產和生活持續注入精彩的豐富內涵成為破題關鍵。近兩年,上海在全力推動歷史建筑保護修繕的同時,堅持文旅融合發展之道,把都市建筑資源轉化為文旅資源,打造“建筑可閱讀,城市微旅行”的都市旅游金名片。借此撬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實現更多元的文化互動,解鎖建筑更多“打開方式”。
活動組織方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科技保護專項基金表示,專項基金將持續發揮“今古集”系列文化遺產社會教育活動品牌的影響力,將建筑遺產保護宣傳與“建筑可閱讀”“街區可漫步”等上海文旅融合創新實踐相結合,在“5·18國際博物館日”“6·08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重要節點推出城市漫步等主題活動,進一步助力上海打造文旅融合樣本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