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每跑一場馬拉松,留下一首追光詩
- 2024年01月03日來源:北國網
提要:對一位跑者來說,2022年引以為念的是,面對疫情肆虐,在迎風奔跑中兌現諾言;2023年引以為快的是,迎來疫情放開,在自由奔跑中放飛自我——我的三場馬拉松、三首追光詩,見證放飛自我的奔跑足跡,實現由“不敢想”向“敢去做”、由“不可能”向“超預期”、由“健康跑”向“追光跑”的轉進。
對一位跑者來說,2022年引以為念的是,面對疫情肆虐,在迎風奔跑中兌現諾言;2023年引以為快的是,迎來疫情放開,在自由奔跑中放飛自我——我的三場馬拉松、三首追光詩,見證放飛自我的奔跑足跡,實現由“不敢想”向“敢去做”、由“不可能”向“超預期”、由“健康跑”向“追光跑”的轉進。
首馬,想說愛你不容易
首馬,是每一個跑者的夢。我的首馬,選擇天津馬拉松,源于內心的“三個喜歡”:喜歡天津的文化,喜歡天津人的直爽,喜歡穿越天津城的清澈海河。我曾多少次夢想,在天津人的熱情歡呼中,與海河浪花一起奔跑。
10月15日,通過3年的思想準備、3個月的訓練準備、4小時47分的持續奔跑,我終于如愿實現了這個夢想。回顧首馬,在追逐夢想的征程中,并非一帆風順。面對各種挑戰和考驗,我曾有5次放棄的念頭。
考驗之一:首輪“落榜”了。疫情放開后,全國各地紛紛舉辦馬拉松,而天津馬拉松有兩點引人注目:將賽道由郊區改為主城區,優先外地跑者中簽。于是,我報了天馬。可第一波公布中簽名單中,我成了“遺憾者”。頓時,我放松了自我要求,取消了周末跑半馬的訓練計劃。直到10月1日接到補中信息,再次點燃奔向首馬的夢想。
考驗之二:左腳受傷了。我在報名天馬時,左腳扭傷尚未全愈。醫生勸我,至少需求治療調養三個月。我望著腳踝、尚未消腫,答應醫生放棄參賽,配合治療。可一走出醫院,奔赴天馬的念頭重上心頭:輕傷不下火線,當了30多年的兵,這點傷疼算得了什么?!
考驗之三:臨賽感冒了。臨賽前兩天,我清水鼻涕流個不停,家人極力勸我放棄參賽。當時,我也很猶豫。一方面,由于腳傷沒有科學訓練,陽了之后一個半馬未曾跑過,直接跑全馬,心里沒有底;另一方面,感冒后,身體乏力,狀態不佳。經過一天的思想斗爭,我還是決定按計劃奔赴天津。
考驗之四:賽前失眠了。10月14日晚,我住進天津警備區戰友趙子海預訂的部隊招待所。本想住在部隊,睡個好覺,養足精神,可事與愿違,我10點上床,11點半才入睡,夜間醒了2次,凌晨4點半醒了后再無睡意。那一夜,我一個年已半百的男人,仿佛有了“少女出嫁”前夜的興奮與忐忑。起床后的感受也很特別:內心興奮,頭腦發蒙。我對自己能否順利完賽產生疑慮,瞬間有一絲放棄參賽的念頭。但一想,開弓沒有回頭箭,迎親的“花轎”已在門前,哪有“逃婚”的理由?!于是,我背起行囊,奔赴賽場,義無反顧地將自己的首馬獻給天津城。
考驗之五:賽場跑崩了。過去常聽人說,真正的馬拉松是30公里之后。只有親身體驗后,才能感受到這句話的分量。首馬,我的目標是“八個字”:順利完賽,平安歸來。前10公里按照6分40秒的配速壓住步速,中間20公里按照6分20秒鐘配速逐步提速。前30公里,一路順暢。可是,30公里后,特別是35公里時,我的左腳鉆心地疼,兩條腿也不太聽使喚,每邁出一步都很吃力,終于嘗到了傳說中“撞墻”的滋味。看到身邊一個個選手開始艱難地走路,我也有了走路的想法。好在此刻,一路領著我奔跑的清華同學何照丹反復提醒我“千萬別走路,再慢也要跑”。他帶著我停下來拉伸兩分鐘后,又開始起跑,直到我們奔向終點,始終沒有走一步路。
完賽后的身體是極度疲憊的,心情卻是十分美妙的。告別天津時,當我眺望奔涌向前的海河浪花,仰望矗立在海河之上的天津之眼,一個理念油然而生:選擇與浪花結伴而行,就會欣賞到海的風景;一個理想扎根心底:我愿成為江河湖海里的一朵浪花,一路向前,奔向遠方。
回京途中,我有感而發創作一首詩歌《首馬,與海河浪花一起奔跑》。10月21日,新華社記者葉卉將這首詩推送到新華社客戶端,瀏覽量接近一百萬。
真可謂,奔赴首馬,想說愛你不容易;回味首馬,苦盡甘來心歡喜。
英雄馬,難忘六件開心事
南昌城,1927年那一聲槍響,成為當之無愧的英雄城。南昌馬拉松,因此也被稱為“英雄馬”。
我選擇英雄馬作為人生第二場馬拉松,源于對這座城市的深厚感情。上世紀90年代,我曾在南昌陸軍學院學習、工作8年之久,對這里一草一木都很有感情。這里曾是我夢開始的地方——因為熱愛一座城,不遠千里跑一程。
出于對英雄馬的重視,參賽前兩天,我就帶著妻子、女兒飛至南昌,住進母校,完成看校、看樓、看老師三件期盼已久的開心事。
第一件開心事:看校。第二天早上,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圍繞學院內環路,冒著小雨跑了5公里,一邊欣賞學院的巨大變化和美麗風景,一邊重溫30年前軍校學員的火熱生活。
第二件開心事:看樓。我帶著妻女參觀位于學院中心位置、也是學院最高點的小平樓。文革期間,小平同志一家在這里度過3年多時光。我畢業留校后,獨自住在這棟樓4年多時間,領悟到小平同志愈挫愈勇的樂觀精神和自省自律的非凡品格,養成每天跑步和寫作的習慣。
第三件開心事:看老師。我帶著妻女看望了軍校第一學期為我們上課的馬列教員李剛主任、中文教員王海蘭教授,學員隊隊長陳立軍、教導員張明春,我的老科長張壽卿等。他們都是當年關心幫助我的恩師和貴人,如今陸續退休。回到母校看望老師,敬上一杯茶,暢敘師生情,了卻多年一個心愿。
參賽前一天,先做三件事,既是出于我對母校、對老師、對故地的真摯感情,也是讓自己堅守初心,為第二天的追光前行尋求精神力量。
11月12日,是英雄馬開賽的日子。這一天,我在出發前、奔跑中、完賽后三個階段,分別都有一件開心事,讓我難以忘懷。
第一件開心事:八一廣場上,與戰友齊唱《國歌》。
6:40,我穿著主委會配發的紅色賽服來到起跑點八一廣場。此刻,廣場上已是一片歡騰的紅色海洋。
令人欣喜的是,我看見一群身著“中國老兵”綠色服裝的跑友,他們正在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前合影留念。在紅色海洋中,綠色服裝格外醒目,成為廣場上一道亮麗的風景。他們中有20出頭的退役士兵,也有年過六旬的退休干部。“曾經當過兵,相見都很親”。大家相聚八一廣場,無論是否相識,都很親熱和激動。
令人高興的是,我遇見兩位多年的好戰友。一位是我在國防大學學習時的學員隊隊長彭呈倉,他退休后專程從北京來到南昌參加英雄馬。另一位是我南昌陸軍學院同學吳學,他將這次英雄馬作為人生首馬。大家選擇英雄馬,都是出于對八一軍旗的崇敬、對英雄城的熱愛。
令人激動的是,出發前,當雄壯激昂的國歌樂曲響起,我與戰友們不約而同向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上那面鮮紅的八一軍旗行注目禮,與3萬跑友一起齊聲高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此時此刻,那種自豪和激動的心情,是難以用語言和文字來表述的。
第二件開心事:賽道上,與萬人的腳步一起飛奔。
7:30,隨著鳴槍開跑,人人都像離弦之箭。在這片充滿紅色記憶的沃土上,奏響了萬馬奔騰的序章。
八一廣場、八一大道、八一大橋……所經過每一條街道、每一處高樓都讓人倍感親切,所看見每一處八一標識都讓人感慨激昂。
雨后的南昌城,空氣濕潤新鮮,透著一絲涼意和甜味。我與同學何照丹結伴奔跑。何照丹第二次參加英雄馬,對路線十分熟悉,而我對這座城市又十分熟悉。我倆一邊欣賞著贛江兩岸的秀美風景,一邊談論著英雄城的紅色故事。
英雄馬的賽道上,我看見萬人的微笑,恰似五彩斑斕的百花綻放;萬人的奔跑,猶如波瀾壯闊的驚濤巨浪;萬人的腳步,展示出想到、說到、做到的力量。
我與萬人的腳步一起飛奔,心情無比自由暢快,順利跑完42.195公里,成績4小時14分,比首馬快了33分,達到了“心潮澎湃,豪情滿懷”的預期效果。
第三件開心事:贛江邊,參加不喝酒的“慶功宴”。當我跑到終點時,我的新兵班長梁志東早已在那里迎接我。梁班長得知我參加英雄馬,比我更上心、更高興,按照過去的老傳統,專門在贛江邊為我擺了一桌“慶功宴”,還請了幾位好戰友趕來小聚。其中,有專程從深圳趕來的我的入黨介紹人劉友龍,有專程從福州趕來的軍校老同事聶江華,還有在南昌的良師益友馬龍生、趙啟發、張永賢等。考慮剛跑完馬拉松不宜飲酒,又要急著趕飛機,我建議“壓縮時間,以茶代酒”,得到大家的理解。這次戰友相聚,時間雖短,且未喝酒,但茶香情濃,氣氛熱烈,難舍難分,難以忘懷,與英雄馬一樣,永遠留在美好的記憶之中。
一次英雄馬,六件開心事,讓我收獲滿滿,受益匪淺。在回京飛機上,我有感而發,創作一首詩歌《奔跑,與軍旗一起飛揚》,抒發了為追光而來、追風而來、追夢而來、追浪而來的豪邁心情,表達了對人民軍隊、八一軍旗、英雄城的深厚感情和無限眷戀。經央視主持人王欣的深情朗誦和江西日報記者石玉華的熱情推送,新華社、中國軍網、江西日報等多家媒體轉發了這首詩歌,僅新華社客戶端瀏覽量就有70萬,在軍內外引起較好反響。
福馬,準備充分再出發
我的第三場馬拉松,選擇福州馬拉松。動因源于今年秋季在古田干部學院學習三周時間,先后去了古田會議舊址等多處紅色教育基地,靈魂深處受到洗禮,渴望再返福建跑一次馬拉松,用腳步丈量八閩大地,追逐幸福時光。
為跑好福州馬拉松,相對前兩場而言,我做了充分準備。
——做好思想準備。重溫毛澤東、習近平在福建期間的主要著作和重要詩篇,查閱關于福建、福州紅色歷史的書籍資料,向專家請教關于福地文化的起源與發展,補充精神營養,堅定去福州追光跑的決心信心。
——做好訓練準備。完賽英雄馬休息3天后開始備戰福馬。考慮北京冬天早晚氣溫較低,改為每天中午跑6-10公里。參賽前兩周一個周末,圍繞北京二環跑了33.33公里。參賽前一周,開始減少跑量,只跑3次,讓體能和狀態得到較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