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私聊茶社或成為高校茶產業研學實踐項目發起單位之一
- 2022年01月13日來源:南方企業新聞網
提要:私聊茶社創始人董力表示:私聊茶館獨特的地理位置,多年來吸引了來自茶產業鏈上諸多環節代表的來訪,有的表示茶專業的學生大部分希望去科研機構,不愿意去茶葉基地。
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一流大學開始逐步開放從茶俱樂部、茶學社以及學校引入茶文化課程等,茶事活動的開展讓高校學生了解到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和茶葉基本知識,這對于就業的選擇方向也大幅度提升,茶產業與高校的互動將越來越頻繁。
位于北京CBD商圈的一家商務會談場所——私聊茶社近日迎來了幾次茶葉專家、學者、高校代表以及茶企高管的碰頭會,頻頻溝通如何以茶產業為依托,深入高校實踐,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同時,增加學生就業率,稱之為“高校茶產業研學實踐項目”。

高校茶產業研學實踐項目2022年有望得以啟動,來自于幾方的訴求以及時機的成熟。
2025年前全面復興傳統文化
2017年初國家頒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傳承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戰略任務,到2025年前全面復興傳統文化。實際上,如今國風的興起,漢服的火爆,民族品牌的力挺,都是政策牽引著市場的方向,在年輕一代的心智中,也確實占領了一席之地。而茶葉做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無容置疑被市場和新生代消費者接受,但不是傳統的模式,而是新時代、新產品、新策劃、新營銷,這需要大量的高素質人才的加入壯大。高校茶產業研學實踐項目必然符合復興傳統文化的國策。
茶專家提出可以將茶文化的顯性元素融入高校的思政教育中
在思政教育的創新探索中,如果要將茶文化中的“雅、淡、思”的思想元素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去,就需要整合茶文化的顯性元素。具體而言,需要將品茶、賞茶、茶道等文化元素在恰當的平臺上進行展示,并促使學生能從中獲得精神層面的啟示和感悟,最終來調試自身的內心世界。茶道作為富含精神內涵的活動,則可以通過講座、實操的方式來學習。
茶之所以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幾千年來的傳承那是有精神層面的影響。高校是學生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融入茶文化的顯性元素,無疑是對學生當下學業甚至未來人生都打下良好的基礎。高校茶產業研學實踐項目為此建立紐帶,促使高校學生在思政教育上為未來的就業和生活明燈。
高校作為茶產業鏈上人才的培養基地或已具備條件
“茶企應該打破傳統思維,在招聘人才時應更加看重學生的平時表現、思想道德素質,同時要考慮所招人員的學校學科發展歷史與影響力。”來自一名資深茶專業教師的說法:茶企在完成招聘后需要進行一定的崗前培訓和心理疏導,幫助學生更快適應工作環境。
這是以前高校教師對于學生就業的指導,然后站在企業的角度上,希望學生更加快速融入市場,融入企業,因此學生在學校期間的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更為重要。高校茶產業研學實踐項目就是為了讓學生在校期間,以選修課或者必修課的方式,了解茶產業的相關知識,并在學習實踐階段就能融入企業和市場,讓他們接觸到一線市場的變化,以便畢業后順利進入就業單位。高校茶產業研學實踐項目幫助高校引進更貼合市場的課程,讓學生在高校的學習中愛上中國茶。
茶企聯盟為茶產業實踐提供優質場所
所謂茶企聯盟,是一個廣泛的概念,指的是茶產業鏈上相關企業的聯合,比如:茶葉基地、茶葉生產企業、茶葉銷售企業、茶館、茶文化交流中心、新茶飲企業等。如私聊茶社,作為茶產業中間一個環節的代表,更具備此功能。私聊茶社雖然不生產茶葉,但對于茶葉的鑒別、選品、銷售以及人員的管理、策劃、新媒體運營等,都需要涉足,對于這樣一個經營茶空間的企業,對于高素質專業人才的訴求更是渴望,而不局限于只具備茶葉種植專業知識的人才。對于高校茶產業研學實踐項目,以私聊茶社為代表的茶企表示絕對的支持和贊同,他們愿意提供場地讓高校學生進行實習。而茶企這樣的氛圍也會讓學生學習的知識更加深刻,更好融入社會。

私聊茶社創始人董力表示:私聊茶館獨特的地理位置,多年來吸引了來自茶產業鏈上諸多環節代表的來訪,有的表示茶專業的學生大部分希望去科研機構,不愿意去茶葉基地。有的專業學生迫于就業壓力,從而改行等。而茶企卻苦苦追求有茶相關知識的綜合人才。“供需不對等是雙方面臨的最大障礙”董力表示,“私聊茶社作為茶空間經營的代表,本身也是茶葉企業、高校和茶專業人士溝通的橋梁,非常希望能夠為高校茶產業研學實踐項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