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妝集合店走向何處
- 2024年08月30日來源:北京商報
提要:對于美妝集合店不斷下滑的業績,要客研究院院長周婷表示,美妝集合店是傳統零售項目,而美妝類在當下更是線上營銷程度最高的品類,在線上和線下的磨合沖突下,美妝集合店勢必會出現不適應當下市場環境的情況。
面對沸沸揚揚的裁員消息,絲芙蘭近日“目前正在精簡組織結構”的回復顯然無法平息這場風波。8月29日,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絲芙蘭被裁員工被辭退的理由多和違規利用促銷優惠有關,但被裁員工表示違規行為是為拉業績在店鋪領導的默認下發生的,這其中更不乏在絲芙蘭工作十余年的老員工。在員工被裁的背后,絲芙蘭中國地區難掩疲態的業績也正曝光在公眾面前。絲芙蘭中國地區的境況并非個例,美妝集合店品牌屈臣氏、sasa的業績均有著程度不同的下滑。隨著電商渠道發展的日益完善,實體美妝集合體的發展會走向何處仍是未知。
全球奢侈品巨頭LVMH集團旗下的美妝品牌絲芙蘭確認將在中國裁減員工。北京商報記者發現,不少絲芙蘭員工在社交平臺分享自己的被裁經歷。一位自稱在絲芙蘭工作15年的員工于愛(化名)向記者透露,自己是在今年8月初收到裁員消息的,公司人事部門給出的裁員原因是于愛曾經違規利用店鋪促銷優惠,通過私自拼單行為為消費者提供7.5折優惠,發出裁員通知后,公司并未給出任何賠償舉措。同時,于愛向記者透露,所謂的拼單行為皆是在店鋪領導的默許下完成的。
于愛并非絲芙蘭裁員的個例,在社交平臺上搜索“絲芙蘭裁員”等關鍵詞即可出現大量絲芙蘭裁員案例,其中不乏像于愛這樣在絲芙蘭工作十余年的老員工。裁員原因也大多是因為在工作中違規違紀,另一位自稱是絲芙蘭員工的鄭麗(化名)表示,自己因為違規利用會員卡積分被辭退。
據彭博社援引消息人士消息稱,此次裁員涉及負責電商和零售業務的高管,以及線下門店銷售人員。路透社隨后跟進,稱此次裁員人數在120人上下,在絲芙蘭中國總雇員中的占比約為3%。
對于絲芙蘭裁員的具體原因,北京商報記者向絲芙蘭母公司LVMH發送采訪函,但截至發稿并未收到LVMH的回復。不過,絲芙蘭中國地區的裁員或許與絲芙蘭更換大中華區總經理有關。今年4月,絲芙蘭任命前京東時尚負責人丁霞為絲芙蘭大中華區總經理,負責絲芙蘭在內地及香港的全渠道業務,包括門店、兩大電商平臺和數字生態,向該品牌亞洲區總裁Alia Gogi匯報。
在裁員事件發酵后,絲芙蘭發言人公開表示,為應對充滿挑戰的市場環境并確保在中國市場持續增長,絲芙蘭目前正在精簡組織結構,并向受影響的員工提供補償。
LVMH集團雖未公布絲芙蘭中國的具體業績,但裁員的原因也可從絲芙蘭中國的合作方上海家化的財報中窺得一二。上海家化在財報中列出了包括絲芙蘭(上海)化妝品銷售有限公司、絲芙蘭(北京)化妝品銷售有限公司在內的五家主要聯營公司。隨后,上海家化在財報中用A、B、C、D分別指代四家最重要的聯營公司,其中C公司和D公司持股比例均為19%,且注冊地在北京和上海。天眼查顯示,上海家化在絲芙蘭(上海)化妝品銷售有限公司和絲芙蘭(北京)化妝品銷售有限公司中的持股比例均為19%。
通過持股比例和注冊地或可推斷出C、D兩家公司分別為絲芙蘭(上海)化妝品銷售有限公司和絲芙蘭(北京)化妝品銷售有限公司。上海家化財報顯示,C公司和D公司合計在2022年和2023年的凈利潤均錄得虧損。
絲芙蘭中國地區的虧損正是美妝集合店的縮影,在線上電商平臺的沖擊下,屈臣氏和sasa的業績均有著程度不同的下滑。屈臣氏母公司長江和記實業2024年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屈臣氏收益總額錄得68.79億港元,同比下降23%,屈臣氏中國區門店同比減少5家。今年7月,sasa母公司莎莎國際公布截至2024年4月1日至6月30日的2024/25財年第一季度營運銷售數據,總營業額較去年同期下跌9.8%至9.45億港元,中國內地的同店銷售額按年下降29.8%。
對于美妝集合店不斷下滑的業績,要客研究院院長周婷表示,美妝集合店是傳統零售項目,而美妝類在當下更是線上營銷程度最高的品類,在線上和線下的磨合沖突下,美妝集合店勢必會出現不適應當下市場環境的情況。
奢侈品時尚領域專家張培英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在張培英看來,在電商平臺的沖擊下,美妝集合店進入陣痛期是必然出現的,當下消費者的購買途徑和購買場景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電商平臺更具性價比無疑是對實體美妝集合店巨大的沖擊。此外,隨著線下經營成本的提升,無論是人工成本、租金成本還是供應鏈成本都在增加,也為線下經營帶來壓力。
不過,美妝集合店也正通過擴展渠道、增設品類等方式應對轉型期的陣痛。其中,屈臣氏開設Watsons Pink概念店和首家大健康店,通過更吸睛的色彩和更適配當下消費需求的產品吸引消費者。絲芙蘭也開出了未來概念店,通過引入數智化技術應對消費趨勢的轉變。sasa也在開設新零售模式以隨時滿足消費者需求,引入更具特色的獨家商品增加消費黏性。
對于美妝集合店的未來發展,張培英坦言,一方面美妝集合店要加強供應鏈管理,把握產品的核心優勢,同時美妝集合店要在銷售渠道、銷售路徑以及營銷運營等方面,加強與互聯網、社交平臺等方面的合作,可以與更具代表性的達人合作,吸引消費者線下到訪,進而打造更具特色的消費場景,提升消費者購物體驗。
北京商報記者 王思琦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