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數據...
        1. 高端制造|生態環保|汽車|房地產|家居建材|家電|服裝|時尚前沿|健康|醫藥|教育培訓|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運|食品飲品|科技|互聯網|手機通信|電子|商業|金融保險|證券|安防|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綜合

        2. 當前位置:南方企業新聞網>要聞> 手機通信>正文內容
          • AI手機賽道火熱 能否最終顛覆用戶習慣
          • 2024年02月26日來源:北京商報 王柱力

          提要:在業內專家看來,雖然AI概念尚不足以顛覆市場,但這場激烈的競爭并不完全指向用戶,更多是在瞄準同行,在用戶爭奪戰中,沒有品牌甘于出局。

          龍年伊始,手機廠商在AI領域又有了新動作,魅族直接宣布“All in AI”,停止傳統智能手機新項目,全力投入AI設備;OPPO創始人陳明永在公開信中將今年定義為AI手機元年。但市場對此已不感到新鮮,畢竟去年國內主流手機廠商大都推出了搭載AI的旗艦機型,一度賣到斷貨,而消費者的搶購熱情也延續到如今。但值得玩味的是,用戶更看重的是手機這款硬件,對其中的AI表示“無感”,關鍵在于,豐富的第三方應用已經滿足了用戶的絕大部分需求,這似乎讓廠商的努力變得“雞肋”。

          在業內專家看來,雖然AI概念尚不足以顛覆市場,但這場激烈的競爭并不完全指向用戶,更多是在瞄準同行,在用戶爭奪戰中,沒有品牌甘于出局。

          AI“無感”

          值得注意的是,消費者看重的是“旗艦”二字還是AI功能,其中大有文章,在采訪中有許多購置了新機的消費者表示對AI的感受不強。

          長期使用蘋果手機的唐先生,因工作需要在今年初購置的第二部手機是華為Mate60 Pro,唐先生表示,自己并非因為該機型受追捧便跟風,購買前自己也在該手機與榮耀Magic6 Pro、OPPO Find X7之間做過對比,綜合考量性能與價格,最終選擇了該手機,不過在所有的考量因素中并不包括AI性能。唐先生稱,自己選擇Mate60 Pro主要是看中了其智感支付功能以及3D深感攝像頭,而有朋友也告訴他華為旗艦的電力續航較為出色。

          同樣因工作需要購置第二部手機,劉女士則選擇了OPPO Find X7,在微博、小紅書運營個人賬號的劉女士十分看重影像性能, OPPO Find X7系列正是以哈蘇大師影像聞名,劉女士稱,在影像出色的前提下, OPPO這款新機增添了衛星通話功能,相比華為的旗艦手機,彌補了此前的短板,另外在價格上相比Mate60 Pro也低了四五百元。同樣,劉女士也表示不關注AI功能。

          這樣的用戶并非個例,在采訪中,有手機門店銷售人員對北京商報記者稱,在為用戶介紹新機功能時,除了影像方面外,超薄屏下指紋、3D人臉識別、護眼屏等特性都能成為推薦理由,而在用戶眼中,這些性能或許都過于“先進”,許多顧客關心的只是屏幕的抗摔性、電池的續航能力以及握持手感如何, AI概念在推銷過程中總是缺席。

          爭奪用戶

          這種情況似乎讓手機品牌在AI上的巨大投入成了白費心機,實際上,無論是華為Mate60 Pro還是OPPO Find X7,都在AI上做了重要革新,例如華為便搭載了自然語言大模型應用“小藝”,小藝可以聽懂和理解用戶的自然語言,這意味著用戶只要能夠表達出自己的需求,就能調用對應的功能和設置,而OPPO Find X7則利用AI完善了修圖功能,OPPO Find X7借助視覺大模型的能力,提供了更加先進的AIGC消除功能,目前已經實現了對超過120類主體的識別與分割支持。

          對AI手機無感,并不意味著與AI絕緣,相反,很多用戶已經將AI融入了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在采訪中,有不少用戶表示,無論是潤色文章、制作幻燈片,還是P圖、加工視頻,都離不開AI的輔助,問題在于,自己下載的第三方軟件已經能很好地滿足這些需求, 手機中的AI似乎變得多余。

          正如消費者所言,包括騰訊、百度、阿里、科大訊飛在內的諸多企業,早就領先于手機在AI賽道上布局,例如科大訊飛的星火2.0大模型,其大模型代碼能力和多模態交互能力實現重大升級。在文本生成、語言理解、知識問答、邏輯推理、數學能力、代碼能力、多模態能力方面更加強大,在教育、辦公、汽車、數字員工等行業的應用也更為成熟。

          而百度已經進入基于AI開發原生應用的階段,去年10月文心大模型 4.0面世,基于星河社區大模型工具中心“多工具智能編排”開發模式,用戶可以從頭開發完成一款集成圖文識別、問答、翻譯、播報等多模態全功能的應用。

          在此背景下,手機企業的AI技術是否會變得雞肋,不禁引人深思。現在國產手機廠商布局的大模型架構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以端側為主的AI大模型,另一種則是云端協同部署方案。例如OPPO、vivo、華為目前采用的是云端協同部署方案;榮耀和小米則以布局端側為主,其中,vivo發布了其自研的AI“藍心大模型”;OPPO在Color OS 14中內置了“安第斯大模型”;榮耀發布了新一代Magic OS 8.0,小米宣布自研AI大模型“MiLM-6B”已經接入小米澎湃OS。不過無論哪種路線,似乎都落后于互聯網AI的腳步。

          焦慮何來

          針對這一問題,產業觀察家丁少將對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不可否認,如今豐富、完善的第三方應用,的確削弱了手機AI的魅力,但是對手機企業而言,加碼AI研發乃是必由之路,從產品性質來看,手機是第三方應用的入口和載體,多數用戶需憑借手機才能接觸到這些前沿AI,這就給了手機企業發展空間,讓手機廠商有底氣和互聯網公司爭奪用戶。

          丁少將稱,這種現象并不新鮮,之前在應用商店、瀏覽器等領域都曾上演過,而手機企業并未在爭奪戰中敗北,相反,如今很多手機自帶的應用商店成了用戶的第一選擇,相比第三方應用,手機自帶的AI功能使用體驗會更加便捷、平滑,憑借這點便能俘獲許多用戶。退一步說,即便手機企業“技不如人”,也不能在競爭中完全被外部應用所綁架,讓自己處于被動地位。

          實際上,一些手機品牌也考慮到這個有關自身“定位”的問題,如何增強品牌在AI浪潮中的存在感,是部分廠商的焦慮所在。榮耀給出的答案是向上游進軍,自行打造平臺級AI,榮耀CEO趙明曾表示,榮耀要做的是平臺級AI而非功能性AI,也就是用大模型來重構底層操作系統,將其對自然語義的理解、對圖形的處理、對資源的調配融入操作系統的每個“毛細血管”里,平臺級和系統級就是榮耀的優勢。

          而小米方面,似乎更堅信持續的投入最終會換來爆發。小米集團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NLP首席科學家王斌表示,大模型技術的出現可追溯至約六七年前,尤其是Google的Transformer架構亮相之后,大家紛紛圍繞這一方向展開不同的探索。然而,真正具爆炸性的應用或許始于ChatGPT,在這一基礎上,大家繼續進行更新與迭代,盡管相較于ChatGPT的問世可能算是比較小的變革,但一個重大變革結合小幅變革,這一領域的發展趨勢將持續。

          丁少將談到,雖然AI手機概念尚不足以顛覆市場,不過如今也的確沒有另外一款硬件比手機更適合讓AI模型落地,十幾年來智能手機的發展,已經讓其成為人們生活的中樞,而龐大的手機用戶數量,也成為訓練AI絕佳的場地,在AI的競爭中,沒有企業甘于人后,而未來成果如何,只能讓時間給出答案。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責任編輯:周峰菊
          相關新聞更多
            沒有關鍵字相關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