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新能源車險保費收入1409億元
- 2025年01月27日來源:證券日報
提要:為了解決部分車輛投保不暢的問題,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引導財險公司建立高賠付風險分擔機制,上海保險交易所搭建的“車險好投保”平臺于1月25日上線,首批10家大中型財產保險公司已經接入。該平臺為高賠付風險新能源汽車提供線上便利投保窗口,新能源車主可通過平臺鏈接保險公司進行投保,保險公司不得拒保。
去年新能源車險“成績單”有喜也有憂。喜的是,新能源車險保費收入達1409億元,承保新能源汽車3105萬輛;憂的是,去年承保虧損57億元,呈現連續虧損狀態。
為解決新能源車險“車主喊貴、險企喊虧”的高難度“附加題”,近日,多部門聯手出招,從新能源汽車全生命周期著手尋求解決之道。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改革的深化,這一“附加題”必將得到破解。
新增市場的“煩惱”
隨著新能源汽車銷量的持續提升,車險新增市場迎來廣闊空間。從發展趨勢看,新能源汽車符合國家綠色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也是車險增量市場的主力軍。然而,涉足這一承保業務的保險公司整體處在持續虧損的狀態。
從市場增量方面看,行業數據顯示,2024年,新能源商業車險簽單保費同比增速達52.93%,明顯高于車險整體保費的增速(4.52%)。從賠付情況看,中國精算師協會和中國銀行保險信息技術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銀保信”)發布的我國新能源車險2024年賠付信息顯示,去年,我國保險行業新能源車險承保虧損57億元,呈現連續虧損狀態,共承保車系2795個,其中賠付率超過100%(尚未考慮財險公司日常經營管理費用成本)的高賠付車系有137個。
新能源車險階段性出現賠付率高及虧損現象的原因何在?中國精算師協會和銀保信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提及四大原因。一是維修成本較高。新能源汽車智能化、一體化程度較高;多數新能源汽車企業和動力電池企業采用維修授權模式,社會化程度較低等因素共同抬升維修成本。二是出險率較高。憑借低使用能源成本優勢,新能源汽車成為營運類車輛的優先選擇;新能源車主相對年輕,車主駕齡相對較短;新能源汽車提速快、噪音小等因素拉高出險率。三是部分車險價格與車輛使用性質錯配。例如,新能源汽車在投保時,存在兼職網約車按家用車投保、兼職營運貨車按非營運貨車投保等情況。四是部分車險價格與車輛風險不匹配,未能充分反映其真實的風險水平。
因此,在當前實踐中,新能源車險呈現市場快速增長、承保持續虧損的狀態。“車主喊貴、險企喊虧”的現象普遍存在,部分車主想要投保而難找到愿意承保的保險公司。
產業協作 深化改革
直面難題,深化改革,是尋求破解之道的必選項。加強產業協作,共同降低新能源車險運行成本,值得期待。
為更好滿足人們的需求,服務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商務部發布《關于深化改革加強監管促進新能源車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推出一攬子政策舉措,堅持問題導向,把握市場規律,探索改革創新,促進新能源車險業務降本增效。
《指導意見》擬定21條舉措,直擊當前新能源車險痛點。《指導意見》提出,要降低新能源汽車維修使用成本。維修成本高,正是當前新能源車險行業性承保虧損的重要原因之一。未來,將統一新能源汽車維修理賠標準,合理開放維修體系,提高社會化程度和零配件通用性,推動降低零配件和維修工時價格。
《指導意見》提出,探索建立保險車型風險分級制度。中國精算師協會和銀保信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實際需要,在必要時公布賠付率超過100%的有關具體車系信息。業內人士認為,這將倒逼車企優化設計、提升車輛使用安全性和維修經濟性等。
在新能源車險供給方面,《指導意見》提出,穩妥優化自主定價系數浮動范圍。
目前,新能源車險自主定價系數范圍為[0.65,1.35],燃油車自主定價系數范圍為[0.5,1.5]。相比而言,新能源車險的調價空間受限。因此,部分車險價格不能充分反映車輛的真實風險水平。瑞士再保險中國原總裁陳東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長期看,進一步放開自主定價系數是必然趨勢。根據風險情況細分定價,提升價格與風險的匹配度,才能實現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與此同時,為了解決部分車輛投保不暢的問題,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引導財險公司建立高賠付風險分擔機制,上海保險交易所搭建的“車險好投保”平臺于1月25日上線,首批10家大中型財產保險公司已經接入。該平臺為高賠付風險新能源汽車提供線上便利投保窗口,新能源車主可通過平臺鏈接保險公司進行投保,保險公司不得拒保。
方向已經明確,路線圖也已經繪就,但完成目標需要一個過程。新能源產業鏈前后端需要繼續加強合作,共同降低車險運行成本,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