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假風波后 日本車企產量下滑
- 2024年07月31日來源:北京商報
提要:日本車企丑聞集中曝光,要從去年4月一封神秘的舉報信說起。當時,一名來自大發汽車公司內部的舉報者,向日本交通部門提交了有關這家公司的造假資料。具體內容是,大發汽車在完成相關車型的撞擊測試時,對測試數據進行造假,然后提交給監管機構。
據央視新聞7月30日消息,2024年1月至6月,日本8家主要汽車企業日本國內產量為3698382輛,同比下降10%。原因是數據造假導致豐田、大發等公司出現停產。據報道,受數據造假丑聞影響,大發公司產量大幅下降62.8%至147598輛;豐田汽車的產量下降8.2%至1508416輛。
日本車企丑聞集中曝光,要從去年4月一封神秘的舉報信說起。當時,一名來自大發汽車公司內部的舉報者,向日本交通部門提交了有關這家公司的造假資料。具體內容是,大發汽車在完成相關車型的撞擊測試時,對測試數據進行造假,然后提交給監管機構。去年12月,日本政府公布調查結果稱,大發汽車的造假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末,當時正是“日本制造”的黃金年代。也就是說,大發汽車的造假行為持續了30多年。
今年5月底,日本交通部門進一步調查發現,“大發事件”只是日本車企造假事件的冰山一角。涉及造假的還包括豐田、本田、馬自達、雅馬哈、鈴木5家日本主流車企的38款車型,其中6款仍在市面上銷售,違規車輛超過500萬輛,造假項目涉及行人安全、碰撞、安全氣囊、噪聲、排放等多項內容。
隨后,本田、馬自達、鈴木、雅馬哈分別就此事進行道歉,表示將暫停部分車型的銷售,進行內部審查和整改。
“日本制造還值得信賴嗎?”日本《每日新聞》發出這樣的疑問。報道指出,近年來,日本汽車行業幾乎每年都會曝出性質惡劣的造假丑聞,而且理由幾乎一樣,“無非是管理層為縮短研發周期、謀求短期利益,下達不合理的任務指標,迫使一線工作人員不得不鋌而走險”。豐田汽車公司董事長豐田章男在記者會上也承認,企業生產周期和程序漫長復雜、沒有人能掌握全部流程,可能都是造假原因。
除此之外,隨著電動汽車迅速發展,日本車企在燃油車領域的巨大優勢正在消失。《日本經濟新聞》指出,在與新興企業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日本車企的“過度自信”已經不合時宜,甚至對企業自查和進步都構成阻礙,并造成了如今整個行業的困局。
由此,越來越多的日本車企開始抱團取暖。據《日本經濟新聞》7月29日報道,日本三菱汽車將加入本田-日產汽車聯盟,屆時這個巨型汽車集團的全球年總銷量將超過800萬輛,在日本國內將形成與豐田汽車聯盟相互競爭的兩大陣營。
據悉,本田與日產今年3月曾透露,考慮在電動汽車零部件和汽車軟件平臺人工智能方面進行合作。三菱汽車這次將參與本田-日產汽車聯盟,3家車企計劃攜手共同提高競爭力,以求生存。
在日本,豐田公司已與大發工業、鈴木、斯巴魯和馬自達結成聯盟,乘用車年銷售總數達到約1600萬輛。
三菱汽車今后將與本田-日產確定具體的合作內容,計劃在控制車輛的車載軟件領域實現3家車企的通用化。日產和本田被認為將聯合開發操作系統(OS),將協商也用于三菱汽車的車輛。
據日本《讀賣新聞》28日分析,通過軟件定義的汽車(SDV)的開發競爭也十分激烈,通過合作提高效率已成為一個課題。《日本經濟新聞》也稱,雖然車載軟件關系到新一代車型的競爭力,但需要巨額的開發費用。組成聯盟將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時引進高性能技術,把經營資源轉移至其他電動化領域。
此外,本田在日本國內并不生產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和皮卡。該聯盟或將討論在該領域具有優勢的三菱汽車為其提供OEM(貼牌生產)。
《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稱,本田、日產和三菱3家車企之所以聯手,源自身處汽車行業大轉型時期所帶來的危機感。全球范圍內,為實現去碳化,汽車正從燃油汽車向純電動轉型,在此背景下,新興勢力正在崛起,而日本企業落后于競爭對手。從2023年EV的全球銷量來看,日產為14萬輛,本田為1.9萬輛,而特斯拉達到180萬輛,中國比亞迪達到157萬輛。
此外,特斯拉在電動汽車領域投入巨資,而日本車企單打獨斗能力有限,因此本田和日產不得不調整擴張路線,在國內重新洗牌重組。
新加坡《聯合早報》29日評論認為,日產、本田和三菱之間的合作可以幫助日本車企削減成本,并加強實力,以應對中國比亞迪和美國特斯拉等在電動車領域的激烈競爭。
《日本經濟新聞》稱,未來電動汽車在構建半導體、充電樁等供應網絡的時候,三菱可能還需與車企以外的公司合作,能否與其他行業的企業以同樣的視角迅速開展合作,將十分關鍵。
北京商報綜合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