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力挺技術攻關 智能網聯新能源車提速
- 2024年03月18日來源:中國證券報
提要:工信部副部長單忠德表示,工信部將完善政策舉措,加快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質生產力,從多個方面賦能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加快新一代動力電池、車用芯片、操作系統、自動駕駛等技術攻關及產業化,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持續提升創新引領發展的能力。
在3月15日至17日舉行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4)上,與會嘉賓圍繞鞏固和擴大新能源汽車發展優勢紛紛建言獻策。工信部副部長單忠德表示,工信部將完善政策舉措,加快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質生產力,從多個方面賦能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加快新一代動力電池、車用芯片、操作系統、自動駕駛等技術攻關及產業化,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持續提升創新引領發展的能力。
滲透率持續提高
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延續亮眼表現,新能源汽車銷量949.5萬輛,同比增長37.9%,占全球比重超過60%,市場滲透率達到31.6%。
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面臨一些挑戰。3月16日,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在論壇上表示,從國內市場看,新能源汽車市場有效需求不足,購買使用環境存在短板,制約了新能源汽車消費。從外部環境看,地緣政治影響日趨復雜,持續拓展海外市場需付出更大努力。
盡管新能源汽車市場空間廣闊,但國家發改委主任鄭柵潔認為,汽車芯片、操作系統等技術還存在一些短板;汽車企業眾多,落后企業和產能退出機制不暢;國內外市場競爭異常激烈,海外市場開拓面臨貿易保護的壁壘,鞏固和擴大新能源汽車發展優勢任重道遠。
在盛秋平看來,我國汽車市場加速轉型重塑,新能源汽車發展迎來新的機遇。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逐年提高,新舊動能加速轉換。汽車市場由“增量時代”進入“存量和增量并重的時代”,以舊換新潛能巨大。
完善基礎設施
“目前,電池技術在安全性、低溫衰減、電池壽命、補能速率等方面還存在痛點。同時,電池標準化推進步伐緩慢,不利于新能源汽車成本控制。我國有一百多個新能源乘用車品牌,目前真正實現盈利的寥寥無幾。”長安汽車總裁王俊表示,電池回收和梯次利用產業鏈閉環還沒有完全打通,制約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王俊看來,要加強電池技術攻關,著力提升電池補能效率,推進動力電池尤其是電芯標準化,加大電池回收和梯次利用的研發投入,加速推動全球電池產業鏈循環一體化。
同時,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車補能基礎設施布局,擴大補能設備的覆蓋范圍,優化充電樁結構;在人工智能、半導體、先進通信、先進材料等方面加大投入;著力研究大模型在垂直場景中的應用,加快推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發展。
在新技術的推動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仍將保持快速增長態勢。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預計,未來三個月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可能突破50%,甚至更高。吉利控股集團總裁、極氪智能科技CEO安聰慧表示:“隨著電動化、智能化的不斷深入,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絕非簡單替代傳統燃油車,而是全方位的進化。”
政策大力支持
與會專家認為,在政策支持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大有可為。
單忠德在論壇上表示,工信部將完善政策舉措,加快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質生產力,從多個方面賦能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
具體看,堅持創新驅動,進一步增強內生動力,加快新一代動力電池、車用芯片、操作系統、自動駕駛等技術攻關及產業化,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競爭力,持續提升創新引領發展的能力。完善政策體系,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和生態。遏制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加快推動電動車生產準入管理條例出臺;健全落后企業退出機制,支持優勢企業提質降本、兼并重組、做強做大,進一步提升產業集中度;引導傳統汽車企業依據自身的技術、渠道優勢等加快轉型。
另外,加大推廣力度,不斷深化跨域融合創新。研究制定汽車以舊換新、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等支持政策,深入開展新能源汽車下鄉、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試點等活動;積極擴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消費,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車路云一體化試點,加快路側感知、網聯云控基礎設施建設,開展高級別自動駕駛汽車城市級示范應用。
盛秋平表示,今年商務部將以實施汽車以舊換新為重點,聚焦全產業鏈、全過程壯大新能源汽車市場,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下一步,商務部將研究推動優化新能源汽車保險費率,提高新能源汽車社會化維修服務能力,鼓勵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企業提高資源再利用能力。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日前表示,經測算,2023年汽車報廢量凈增756萬輛,同比增長32%。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