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數據...
        1. 高端制造|生態環保|汽車|房地產|家居建材|家電|服裝|時尚前沿|健康|醫藥|教育培訓|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運|食品飲品|科技|互聯網|手機通信|電子|商業|金融保險|證券|安防|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綜合

        2. 當前位置:南方企業新聞網>要聞> 汽車>正文內容
          • 十年奮進 中國汽車強國建設動力澎湃
          • 2022年08月01日來源:證券日報 龔夢澤

          提要:過去十年,我國車企加快“走出去”步伐,通過收購、重組、股權投資、聯合開發等方式進入發達國家市場,深化與國際汽車產業界的交流與合作。展望未來,已初步形成自主創新能力,全面掌握鋰電、5G、自動駕駛前端技術的中國汽車產業,將引領智能網聯汽車高質量發展,走出全新發展路徑和產業宏圖。

          十載春秋寫華章,征程萬里啟新航。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汽車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2年我國汽車銷量為1930.6萬輛,2021年汽車銷量達2627.5萬輛,這一數字相當于美國與歐洲銷量之和,占全球汽車銷量的32.42%;新能源汽車方面,201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僅為1.3萬輛,2021年新能源汽車銷量躍升至352.1萬輛,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

          十年來,中國汽車產業舊貌換新顏。踐行市場化準則,產業優勝劣汰加快,競爭格局快速變化。能源結構的變革帶動汽車生產制造與品牌服務模式劇變,鋰電、5G、智能網聯等新技術漸次萌發,“彎道超車”指日可待……

          在開放中融合,在融合中崛起,在崛起中競爭,在競爭中成熟。厚積薄發的中國汽車產業,正在以一個成熟者的姿態站在全球行業前列,參與并引導著下一步產業變革的來臨。

          量質齊升 踐行市場化的十年

          磨礪以須,風雨兼程。

          從借鑒模仿到正向研發,從“四個輪子配沙發”到自主發動機列裝,從被全面壓制到依靠SUV打開局面。曾經,國內車企遍嘗百草,歷經坎坷。如今,中國汽車品牌正創造屬于自己的時代。

          2016年,吉利在德國柏林發布定位為“新時代高端品牌”的領克汽車,這是吉利與沃爾沃十年協同的重要結晶。截至2021年末,領克已經擁有了“60萬+”的用戶群體,72%來自合資和豪華品牌的客戶,為中國高端品牌的發展提供了借鑒意義。

          吉利之外,在2016年,長城汽車推出了WEY品牌;上汽榮威推出首款互聯網SUV榮威RX5;兩年后的2018年,奇瑞旗下星途汽車問世;長安汽車也在2019年對外公布要打造高端品牌(現已定名為阿維塔)。自主品牌車企迎來了新的發展。

          堅守為自主護航,創新為發展謀篇。2021年5月10日,隨著一輛全新UNI-K駛下生產線,長安汽車在第五個“中國品牌日”當天,跨入了2000萬輛時代。對此,長安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表示:“這不僅是長安汽車轉型升級進程中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一座里程碑,代表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新高度,是中國汽車品牌邁向世界一流品牌的重要節點。”

          “打造優秀品牌是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的追求與期待,也是供給側和需求側升級的方向。”在中汽協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看來,推動中國汽車品牌向上,是從汽車大國走向汽車強國的必然要求。

          汽車產業的市場化,不僅在于新品牌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生發,還在于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2012年,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建立汽車行業退出機制的通知正式發布,決定在汽車行業建立落后企業退出機制。這項機制的建立,根本性地整治了我國汽車業以往“低散亂”的產業格局,加快汽車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汽車行業的兼并重組。

          十年來,國內汽車市場競爭愈加充分,部分缺乏核心競爭力的車企走上兼并或重組的道路。2021年4月底,湖南獵豹汽車申請破產,同年8月底被裁定破產重整。無獨有偶,曾經背靠北汽集團與重慶銀翔事業集團的北汽銀翔,也于2021年被法院批準進行破產重整。類似遭遇的還有眾泰汽車,2021年12月份,長期處于停產狀態的眾泰汽車迎來曙光。*ST眾泰發布公告稱,已收到金華中院裁定批準重組計劃,同時終止眾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重組程序。

          市場的優勝劣汰換來的是資源和產能的進一步集中優化。隨著中國汽車市場日趨成熟,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站穩潮頭,被更多消費者看到、選擇與認可。自主品牌通過與合資品牌在市場上的正面交鋒,有效激發了企業活力和創造力,提高了要素配置效率。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共銷售954.3萬輛,同比增長23.1%,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4.4%,較2020年增長了6個百分點,創下近十年新高。

          “我國汽車行業仍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市場上的所有參與主體都在迎接全新的挑戰。”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于武認為,只有充分的市場競爭,才能讓中國汽車企業變得更強大,也才能催生真正國際化的汽車企業。

          彎道超車 創新融合的十年

          倍道而進,漸入佳境。

          2012年是我國新能源汽車“十城千輛”示范推廣工作的收官之年,也成為我國新能源汽車跨入萬輛級別的啟程之年。這一年,我國發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提出“堅持產業轉型與技術進步相結合。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推動汽車動力系統電動化轉型。”

          這意味著,我國汽車產業在繼續支持傳統汽車技術進步的同時,將電動化作為汽車動力轉型的支持重點。加之彼時特斯拉在全球獲得的巨大成功,讓中國汽車從業者們有了迎難而上的雄心壯志。

          在新能源浪潮下,2014年,蔚來汽車、小鵬汽車接連創立。2015年,作為特斯拉中國第一批車主的李想也離開汽車之家,創辦了理想汽車。三家具備互聯網基因的車企被業界稱為“蔚小理”。“蔚小理”之后的短短幾年間,高合、哪吒、威馬等嗅到商機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

          與此同時,傳統車企也開啟轉型之路,沙龍、極狐、極氪、嵐圖、智己等“車二代”陸續面世。近幾年,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蛋糕越做越大,擁有強大互聯網基因的華為、百度、小米等也紛紛跨界造車。一時間,形成了多點開花的熱鬧場面。

          這一時期,我國汽車產業在一個個利好政策的驅動下,迸發出蓬勃力量。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中,中國汽車進入競爭發展與結構調整并重、完成動力轉型并實現汽車生產大國向強國轉變的新階段。

          數據顯示,2022年一季度,中國品牌新能源乘用車累計銷量同比增長1.5倍,高于市場整體增速。在乘用車總銷量中,中國品牌銷量占比達75.1%,較去年同期提高2個百分點。

          “高科技公司跨界加入汽車行業,帶來了跨界新技術,不僅改變了汽車傳統的交通工具屬性,也顛覆了人們對整個汽車行業的認知和企業技術創新的方式。”談起十年來的變化,中國一汽研發總院副院長、智能網聯開發院院長李丹認為,從近十年的發展來看,智能網聯的出現及其在汽車上的應用,給汽車用戶和行業都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引導人們重新認識和理解汽車。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汽車產業抓住了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轉型機遇,著力推動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培育新增長點。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早在2013年,我國就開始在80多個城市開展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受益于相關鼓勵措施和財政補貼政策的直接推動,201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開始進入高速增長期;2015年5月份,國務院發布《中國制造2025》,將“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列入十大重點領域;2016年開始,相關部門陸續出臺一系列簡政放權、簡化行政許可、開放新能源投資領域、強化退出機制、加強中后期監管等宏觀調控措施。

          數據顯示,2014年到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從7.5萬輛激增到77.7萬輛,這也進一步激發了社會力量投資研發生產新能源汽車的積極性。

          2018年,我國公布了汽車產業外資股比限制放開的時間表,并大幅降低進口關稅。其中,新能源汽車是第一個對外資放開的產業。中國汽車產業由此進入發展新時代。在這之后,一批核心技術相繼取得突破,造車新勢力的創新不斷加速,新能源汽車連續多年產銷全球第一,汽車強國建設再上新臺階。

          “我國新能源乘用車占世界59%的份額表現足夠優秀。”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這主要源于中國的新能源需求強,相比歐洲的傳統車和新能源車產銷高出許多,發展優勢明顯。數據顯示,2022年1-5月份,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為18%,而歐洲為16%,北美洲為6%,除中國以外的亞洲新能源車滲透率僅為1%。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28萬輛,2021年銷量躍升至352.1萬輛。截至2022年一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已累計推廣1033萬輛,成功突破1000萬輛大關,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進入規模化快速發展新階段,實現了由政策驅動向政策、市場雙驅動的轉變。

          求新求變 厚積薄發的十年

          破繭化蝶,引領潮流。

          隨著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世界汽車的制造體系經歷著不斷的顛覆和重塑。我國汽車制造業憑借著對新能源技術和信息科學技術的敏銳掌握,成功躋身這場全球變革的前列,并成為主導者之一。

          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方面,我國驅動電機技術和電機控制大部分已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比亞迪、中車株洲所等生產的國內器件已開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大批量替代國外進口,實現規模化應用,具備了一定的產業基礎。

          動力電池方面,我國已連續五年成為全球最大的鋰電池消費市場。截至2021年底,我國動力電池產能約占全球的70%,世界十大鋰電池廠家中,我國企業占據6席。電池包裝集成方面,國內企業突破了NCM電池、磷酸鐵鋰無模組技術,在提高電池包能量密度的同時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

          鋰電之外,在智能網聯和自動駕駛方面,國內的技術集成及演化速度也在提速,并成為新能源汽車時代中國汽車備受矚目的亮點。

          汽車的智能化和網聯化是各大車企數字化轉型的啟動按鈕,從賦能產品力的提升,到賦能汽車后市場的價值挖掘,再到賦能產品研發以及全價值鏈的協同創新,成為汽車行業“新四化”趨勢下車企的兵家必爭之地。

          中汽協副秘書長師建華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十年來汽車企業多元化發展的現象,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和理念的碰撞,從而驅動傳統車企主動改變去迎接新時代,也使所有車企從發展思維、產品設計到市場層面,更多地加速向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方向發展。

          作為國內傳統車企的代表,長安汽車自然深諳這個道理。“長安研發的投入長期維持在5%左右。我們累計投資1000億元,構建了‘六國九地’研發布局。同時與華為、騰訊成立智能實驗室,深耕智能網聯技術。”長安汽車執行副總裁譚本宏表示。

          過去十年,我國車企加快“走出去”步伐,通過收購、重組、股權投資、聯合開發等方式進入發達國家市場,深化與國際汽車產業界的交流與合作。展望未來,已初步形成自主創新能力,全面掌握鋰電、5G、自動駕駛前端技術的中國汽車產業,將引領智能網聯汽車高質量發展,走出全新發展路徑和產業宏圖。

          舉目已是千山綠,宜趁東風揚帆起。中國汽車產業即將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時期,新能源汽車以先行者的姿態正邁向競爭發展與結構調整并重的新發展軌道。相信中國汽車產業一定能在全面開放的國際競爭環境中,抓住發展機遇,從容應對各種壓力,在不遠的將來實現汽車強國夢。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責任編輯:蔡媛媛
          相關新聞更多
            沒有關鍵字相關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