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路線“百花齊放” 固態電池攻堅持續深入
- 2025年11月14日來源:中國網
提要:今年以來,半固態電池、鈉電池等技術的示范應用持續放量,全固態電池的小規模量產節點也日漸臨近。與會專家普遍認為,固態電池行業已進入關鍵攻堅階段,無論是材料性能的突破、工藝端的降本增效,還是應用場景的精準適配,技術創新都是穿越產業周期的核心驅動力。
11月11日至13日,有著電池行業“達沃斯”之稱的第12屆中國(蘇州)電池新能源產業國際高峰論壇(下稱“ABEC 2025”)在蘇州舉辦。本屆論壇匯聚了科研機構專家及產業鏈龍頭企業代表等,圍繞固態電池、鈉電池等前沿技術的產業化進展、技術路線迭代、核心挑戰與應用前景展開深度交流。
其中,固態電池作為引領行業變革的關鍵方向,其攻堅突破與產業化進程成為與會嘉賓關注焦點。從半固態的量產落地到全固態的技術沖刺,從多技術路線的“百花齊放”到產業鏈的協同發力,固態電池正站在從實驗室走向規模化應用的關鍵節點,既承載著提升電池能量密度與安全性的行業期待,也面臨著成本、工藝、設備等多重考驗。
固態電池發展邁入關鍵攻堅期
“鈉電池、固態電池、燃料電池等下一代電池技術競相突破,產業化進程全面提速。當前,鈉電池率先實現批量應用,半固態電池緊隨其后,逐步量產裝車、商用,而被視為終極方案的全固態電池,其研發也已邁入關鍵階段,梯隊分明、次第花開。”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理事長兼電池百人會理事長于清教在開幕致辭中表示。
今年以來,半固態電池、鈉電池等技術的示范應用持續放量,全固態電池的小規模量產節點也日漸臨近。與會專家普遍認為,固態電池行業已進入關鍵攻堅階段,無論是材料性能的突破、工藝端的降本增效,還是應用場景的精準適配,技術創新都是穿越產業周期的核心驅動力。
太藍新能源董事長兼CTO高翔表示:“2025年會是半固態電池產業化應用的元年。全固態電池的規模化應用仍需要時間沉淀。隨著技術尤其是材料領域的持續突破,固態電池有望逐步滲透新興領域,甚至開拓全新應用場景,這一目標的落地值得期待。”
從產業化現狀來看,與會各環節企業已紛紛邁出實質性步伐。中科固能已建成全球第一條百噸級硫系全固態電解質生產線;容百科技全固態電池8系三元材料2025年出貨量已突破10噸,9系三元正極材料實現噸級突破,正推進試生產調試;太藍新能源的Safe+產品矩陣已形成多元化布局,覆蓋無人機、機器人、儲能等多個應用場景。
關于下游應用,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究員、能源中心主任張濤表示,固態電池產業化發展空間較大,尤其是在低空經濟、機器人等領域滲透率會加快。“固態電池在各個領域都有應用潛力,主要是因為它在能量密度和本征安全性上有所提升,對于價格的敏感性相對較低。”
技術路線“百花齊放”
“目前,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鹵化物等固態電池技術路線各具特色,呈現‘百花齊放’的格局。”欣旺達副總裁兼首席可持續發展官梁銳表示。
在ABEC 2025現場,多位專家圍繞固態電池主流技術路線展開深入探討。其中,硫化物電解質因室溫離子電導率接近液態電解質,且機械加工性能優異,適配疊片工藝,能實現快充等高性能表現,成為當前行業關注度最高的技術路線之一。
張濤表示:“亞洲在硫化物電解質技術路徑上的研發投入占比超過一半。”容百科技研發體系總裁兼中央研究院院長李琮熙表示:“硫化物全固態電池憑借高離子電導率和機械延展性,被認為是產業化前景最好的技術路線,但是現在還面臨界面、成本、制造工藝與設備等三大核心挑戰。”中科固能創始人兼董事長吳凡介紹,其團隊聚焦硫化物全固態電池研發,通過硼硫催化法合成固態電解質材料。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徐林則認為,聚合物技術路線的核心是以高分子聚合物為基體,與鋰鹽絡合形成固態電解質,取代傳統液態電解液和隔膜,擁有柔韌性好、成本低、易加工等優勢,被視為短期內最具產業化潛力的方向之一。
不過,固態電池產業化仍面臨多重挑戰。“從材料到工藝、設備再到終端產品,固態電池行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仍有巨大的優化空間,機遇與挑戰并存。”梁銳坦言。
從成本來看,吳凡提到,全固態電池原材料的大規模合成成本高昂,硫化鋰價格一度高達500萬元/噸,且生產步驟復雜,未來須通過工藝簡化與設備革新實現降本。
關于技術層面,TrendForce集邦咨詢分析師曾佑鵬表示:“電芯前段和中段工序挑戰最大,如電極的制造、極片/電解質膜的致密化成型等。”
“總體來看,固態電池目前還面臨三大核心挑戰:一是界面問題;二是成本控制;三是制造工藝與設備適配。”李琮熙表示,“全固態電池的制造成本需降至市場可接受水平。業內預測,隨著產業規模擴大與制造工藝迭代,這一目標有望在2035年實現,屆時制造成本將降至每瓦時0.4元以下。”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