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重財務壓力之下 京威股份堅稱鋰電池項目投資可行
- 2021年10月22日來源:中國經濟網
提要:京威股份今日延期回復了深交所關注函,并堅持自身投資建設鋰電池項目具有可行性。公告稱其鋰電池項目已于今年9月取得項目投資備案批復,后續將逐項進行各部門手續報批。
京威股份今日延期回復了深交所關注函,并堅持自身投資建設鋰電池項目具有可行性。公告稱其鋰電池項目已于今年9月取得項目投資備案批復,后續將逐項進行各部門手續報批。但對于記者記者關于公司鋰電池技術來源、技術人員儲備等具體情況的追問,公司有關人士三緘其口,只稱“有關情況要等合適時候公司公告”。
某券商電新首席分析師則對記者表示,8億元形成2GWh的鋰電池產能,從投資規模上是大致合理的。“現在1GWh設備是2億元左右投入,加上土建廠房差不多是3億投資。”但其強調,動力電池是電化學系統,目前不了解京威股份是否有動力電池實際生產經驗和技術人員,因此對其跨界投資是否可行也無從判斷。
數度折戟 今次跨界鋰電能否成功?
京威股份2012年在深交所掛牌上市,是一家乘用車內外飾件系統綜合制造商和綜合服務商,主營業務為乘用車內外飾配套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公司本月11日晚間披露《關于投資建設鋰電池項目的公告》,稱擬投資建設10GWh鋰電池項目,用于新能源車動力系統和儲能系統。根據公告,京威股份10GWh鋰電池項目將分期建設,本次投資為一期工程,年產能為2GWh,建設期12個月,項目投資額8億元。
今日公司公告稱,鋰電池的生產涉及制漿、涂布、輥壓、極耳切割、疊片、焊接、裝配等工藝過程,與公司現有橡膠混煉、塑料擠出、鋁板表面涂覆烘烤、機械加工、激光焊接、裝配等工藝高度一致,且屬于公司成熟工藝。另外涉及的電池充放電激活、檢測過程和靜置分選等工藝,公司目前成熟的電鍍、陽極氧化工藝可提供同類的電化學工藝經驗。因此,公司擁有的自動化生產設備及成熟工藝應用技術,能夠為鋰電池的研發制造提供有效的應用經驗,可加快對鋰電池生產的快速滲透。同時,公司與國內多數大中型傳統燃油整車廠和新能源整車廠有長期穩定的合作,未來有機會與目前客戶進行更廣泛的合作。
從歷史看,京威股份對新能源汽車可謂一往情深,但此前投資均不成功,相反給公司帶來沉重的財務負擔。2015年-2018年,京威股份先后認購長春新能源20%股權、五洲龍汽車48%股份、江蘇卡威35%股權,并宣布增資五洲龍汽車2.48億元、募資70億元建設年產10萬輛德國高端電動汽車研發生產基地、合資成立寧波京威動力電池有限公司(生產鈦酸鋰電池)、合資建設寧波奉化年產30萬臺清潔能源整車項目。據外界統計,僅在2015-2018年,京威股份投資和參股的新能源汽車項目多達9個,需要投入的總金額高達253億元。
而2019年京威股份公告表示,零部件主業業績難以支撐新能源整車產業建設期內的大額建設開發費用支出,建設期的連續虧損可能導致公司出現潛在退市風險。鑒于此,公司將停止新能源整車業務的開發建設。在此前后,京威股份將寧波電池項目、整車項目股權等相繼進行了轉讓。
此前的撤退歷歷在目,而在當下鋰電池炙手可熱的背景下,京威股份又一次向該領域進軍。公司10月13日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未來電池的布局除了三元鋰電池不生產,其他鋰電池都可以生產,并且有自行研發的技術優勢可供新能源車的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的全方面應用。
資金壓力沉重 大股東質押風險猶存
值得關注的是,京威股份當前資金面并不充裕。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貨幣資金金額為2.54億元,短期借款金額6.06億元,短期償債壓力較大。對此,深交所要求公司說明投資建設上述項目的可行性,是否會對公司日常生產經營造成重大不利影響,是否存在因資金籌措不足或者不及時導致上述項目建設延期或取消的風險。
京威股份近年來業績大幅波動、資金鏈吃緊,即是源于前期大規模新能源投資導致的虧損。
財報顯示,2018年至2020年京威股份營業收入分別為54.11億元、36.3億元和37.54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分別為-5.25億元、-21.06億元、0.65億元。這一方面是由于汽車零部件傳統主業萎縮,另一方面是新能源投資壓力帶來的利潤侵蝕。
公司此次公告稱,將把本次 2GWh 鋰電池項目8億元投資計劃總體分為1GWh+1GWh兩個階段實施,無需一次性投資。其中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3億元鋪底流動資金。按照項目實施進度,2022年6月底前資金需求約3億元;2023年6月底前資金需求約2億元;2024年3月底前資金需求約3億元。具體資金使用仍可根據項目實際進展情況有所調整。隨著公司經營效益的穩步提升,經營活動創造現金流量不斷向好,可以滿足項目資金需求。
同時,公司第一大股東北京中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表示將大力支持公司鋰電池項目的開展,也計劃根據項目發展需要階段性的提供資金支持。然而截至目前,中環投資已將其所持京威股份股權100%質押,前期為支持京威股份新能源造車提供巨額資金支持,已給其帶來了沉重的財務壓力。未來京威股份和大股東資金面如何騰挪,仍有待繼續觀察。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