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師譚晫專訪:我希望能探索環境空間設計中更高的思想藝術性
- 2023年03月21日來源:南方企業新聞網
提要:過去三年給譚晫帶來了很重要的思考上的轉變。人被局限在一個很小活動范圍,對于一個設計師是難以想象的——曾經理想游走四方。在經歷了一系列的現實的困難之后,反倒對設計生發出一些新的認知,對空間有了新的理解——個體在面對時代洪流時的態度。
(文/馮嘉琪)繁華的城市蘊藏著更多的能量和未來。剛開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出身的譚晫,在一家臺灣知名設計公司從事設計工作,接觸了國內一線的地產公司和酒店管理公司,參與了一些高端住宅與樣板房的設計工作。經歷了4年地產行業的輝煌后,譚晫加入了一家以別墅私宅為主的設計公司,在這期間,服務了很多私人業主。
2019年,譚晫決定成為一名獨立設計師,成立了譚卓建筑設計(上海)事務所,希望有更多的的機會表達自己。用更加趣味性的維度去思考空間關系,解決空間問題不應該只有當下茍且。裝飾手法也好,功能至上也罷都是為人在空間的感受來服務,使其超越當下的貧乏。
譚晫一直希望能探索環境空間更高的思想藝術性,不拘泥于時代風格與潮流手法的創造,使繁復變的克制,極簡變得親切,傳統變得時尚,讓“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創意設計成為可能。
看譚晫的作品,不禁讓我聯想起1923年Paul Citroen的《大都會》,這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拼貼之一,呈現了一幅繁華多彩的現代城市圖景。藝術家從報紙和明信片中截出約兩百個圖塊,構造出一個近乎無限外展,參差起落的建筑立面,這種拼貼呈現出的都市感無限延伸,在秩序與失序間努力平衡。
譚晫也想在他的作品里表達趣味性,解答其所闡述的觀念——獨立的思考。空間在帶來體驗感的同時,盡情容納下過往經歷和情感,傳遞出設計到的本質,它不受所在場域的限制,可以把夸張的,怪誕的、驚嘆的、秩序的、延申的……統統表達進空間中,追求獨立精神的豐富性。
過去三年給譚晫帶來了很重要的思考上的轉變。人被局限在一個很小活動范圍,對于一個設計師是難以想象的——曾經理想游走四方。在經歷了一系列的現實的困難之后,反倒對設計生發出一些新的認知,對空間有了新的理解——個體在面對時代洪流時的態度。
對話譚晫
Q:疫情帶來的積極影響是什么?
A:被動放慢以后,設計項目的速度就慢了下來,會想更多,不用被眼前的茍且推著往前跑。
Q:一個設計師的理想狀態是什么?
A:“社恐”+“社牛”。設計需要很多的認真思考和專心交流,“社恐”會排除掉很多不必要的社交,留下時間認真的看點書去學習。但是設計畢竟是一個商業行為,需要去交流去跟大家在一起,去參加社會組織活動。學會點知識后做設計似乎會更加通順一點,然后“社牛”是告訴大家“你看這個人還會點東西”。
Q:設計的獨特性來自于哪里?
A:思想獨立,人格獨立,如果做不到獨立的思考,隨波逐流,人云亦云,那何談設計的獨特性呢?
Q:后疫情時代市場對設計師的考驗是什么?
A:如何在可控范圍內把作品盡量呈現好,讓表達和落地都達到理想狀態。當業主的預算沒那么高之后,就要開始做取舍,不能再浪費了,取舍對設計師來說是一個考驗,以前你可以把所有符合業主奢望的都滿足,未來一定是要找到最合適,最容易去滿足的方式來作為一個項目的重點。
Q:好像你會在作品中使用很多國內產品設計師的作品,是一直在關注這塊嗎?
A:國內很多產品設計師,理念已經做得非常好了,但是這個市場沒有保護好他們,使得他們的好主意不能持續輸出。我一直參加展會都會關注國內獨立設計師的產品,也會把他們融入到案例中。好的設計作品需要市場的良性的輸出和保護,我也是需要者也是被需要者。
Q:看你的作品,一直在現代簡約中加入很多其他元素,就像是拼貼藝術一樣?
A:我不覺得這是一種拼貼,拼貼太膚淺了。我一直想讓我經手的空間稍微有點獨立性,在業主的“命題作文”里完成項目,把我關注的藝術家、理論溯源、建筑手法等融入其中,會產生一種混合感,絕不是拼湊。手法比風格重要,在實現功能合理的同時,讓空間擁有一定的精神性,體現空間的自由平等。
Q:作為新生代年輕設計師,怎么去看待東方傳統文化?
A:其實我這個年代出生的年輕人,出生的時代已經是完全當代性的了,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感知也不強。我還稍微好一點點,我出生的環境跟各個年齡段的人有交集,有時候能理解,也有理解不了的。所以我想的就是先把我自己弄懂,明白自己喜歡什么,為什么喜歡,為什么會調動我的情緒,希望真正有自我認知地去看待設計成果。所以把自己能看懂的東方傳統文化表達處理好就行,哪怕是很表面也會招人喜愛,因為里面有自己真實的獨特性。
Q:你怎么看待設計師這個角色?
A:我覺得設計師這個角色一定要共情能力突出,因為接觸各種類型的人群,看到得太多,能感受到空間對人心理的映射,尤其是這三年時間,讓我希望空間可以傳遞一些普世的價值觀,讓我們在自由平等充滿愛的環境里度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