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倍輕松備受爭議的品牌之路窺見“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
- 2022年06月21日來源:中國網
提要:近年來,智能按摩器日漸風靡,各大企業紛紛布局這一賽道。行業之內,作為“智能按摩器第一股“的倍輕松,由于顯著的核心技術優勢位居領先地位,同時也聚焦了更多關注。
近年來,智能按摩器日漸風靡,各大企業紛紛布局這一賽道。行業之內,作為“智能按摩器第一股“的倍輕松,由于顯著的核心技術優勢位居領先地位,同時也聚焦了更多關注。近日,倍輕松產品高毛利率的話題引發關注,其中關于“成本300元售價1000元”的話題一度沖上熱搜。
關于其高毛利率的討論也引發一些思考:對于產品的價格“高”與“低”,人們的評判標準是什么?這些標準背后的心理乃至文化因素是什么?從這個角度出發,有必要對我國產業發展現狀及未來升級轉型進行一些更為深入的思考。
品牌價值帶動溢價效應
首先需要思考一個問題,當我們談論價格時,為什么面對不同的品牌會有不同的反應?
比如,一些國外產品價格明顯高于成本卻依舊引發搶購狂潮、而國內一些產品價格高于成本偏多時卻常常引發批判和質疑?
其中的差距就在于品牌價值帶來的溢價效應。往深里看,是由于我國當前大部分行業仍處于中低端發展階段,而只有品牌價值才能支撐一家企業在國內外市場邁向高端化發展。
據聯合國發展署的統計顯示,知名品牌在全球品牌總數中不超過3%,但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卻超過40%,銷售額超過50%。在全球價值鏈體系中,美國等少數發達國家長期占據高端環節,品牌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事實上,企業乃至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在經濟領域就是品牌的競爭,這是企業發展的關鍵、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
蘋果公司今年公布的2021年第二財季的業績曝光了該季度的毛利率,達到了42.5%,這一成績創下了近9年來的歷史新高,而這很大程度源于iPhone的品牌價值。多年來,蘋果的毛利率一直保持在38%左右,在疫情之下仍然強勁勢頭不減。
圖片源于網絡
今年4月,特斯拉也發布了其2021年第一季度財報。在中國工廠受到供應鏈短缺和生產延遲的情況下,特斯拉在 2022 年第一季度實現了 33 億美元的利潤。該公司宣布,其營業收入超過 187 億美元。與 2021 年第一季度的 104 億美元收入相比,同比增長 81%。特斯拉第一季度毛利潤為54.6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22.15億美元增長147%;毛利率為29.1%,較去年同期的21.3%大幅度增長。
眾所周知,毛利率最能反映一家企業的主營業務經營能力,而特斯拉過去3年毛利率從2019年第一季度的12.5%一路攀升至2022Q1的29.1%,其單車毛利率翻了整整一倍還不止。
英偉達在新財年一季度的總營收達到創紀錄的 82.9 億美元,同比增長 46%,環比增長 8%。2022財年第四季度英偉達毛利率(GAAP)達到65.4%,再創歷史新高,連續2個季度維持在65%以上。
這些國際品牌高毛利率的背后,有著共同的邏輯——強大的自主研發能力足以對沖供應鏈漲價危機、規模效應以及品牌溢價。
當前,我國正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中國制造”要想站穩腳跟,就必須全方位升級中國品牌,以全面提高中國品牌在國際市場的傳播力和競爭力。
由此,2021年3月,我國提出“強化品牌意識”,為形成雙循環發展格局、實現品牌強國指明了方向。推動中國品牌走上世界,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在消費感知上,品牌影響力所起到的作用很大。比如,在汽車工業百年發展歷程中,每個耳熟能詳的品牌都以其特定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如寶馬的操控性、沃爾沃的安全性、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的“安全”“長續航”“經濟節能”等。
然而,放眼國內,除了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大企業,許多其他行業依然停留在低價格的競爭怪圈中,難以抵達以創新撬動行業實現飛躍的階段。這一現象的直接后果是,消費者對于大多數中國品牌的認知依然停留在“便宜”,缺乏對品牌價值的認同和追求。
告別狂奔時代,行業亟待突破認知瓶頸
從市場角度來看,高毛利率往往意味著公司的產品或服務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其替代品較少或替代的代價很高;而低毛利率則意味著企業產品或服務存在著大量替代品且替代的代價很低。產品價格上的微小變動,都可能使客戶放棄購買。
智能按摩器領域的發展現狀,實際上很能反應當前我國許多行業面臨的共性問題。從最初的市場新寵到面臨爭議,種種信號都顯示該行業正處于品牌價值的形成過程中。近年來,包括頸椎儀、按摩椅、筋膜槍等在內的產品銷量持續增長,行業市場前景廣闊,就連小米、華為、美的也推出了相關延伸產品。然而,由于門檻較低,許多企業都是倉促入局,缺乏行業積累且并無長遠預期,因此難以保證產品質量。
該行業經歷了數十年的發展,一些基本的核心技術和壁壘已經初具雛形,而這些正是構筑品牌價值的底層基因。只有少數堅持深耕獨特技術和品質優勢的品牌,才能贏得消費者認同,而倍輕松正是其一。
一方面,深耕智能便攜按摩器產品市場二十余年,公司具有豐富的產品研發和市場開拓經驗,產品帶給用戶的健康體驗良好,深受廣大消費者好評,形成顯著的境內外品牌效應與優勢。倍輕松品牌的知名度、品質認可度、品牌聯想等指標提升了消費者的忠誠度與倍輕松的溢價能力。
另一方面,面對原材料漲價等因素影響,公司通過戰略合作,保證公司產品的成本上漲在可控范圍內。此外,倍輕松已經完成了國產芯片替代工作,并通過供應鏈的進一步整合,確保了產品核心元器件的及時供應。
種種跡象都表明,倍輕松正在構筑起日益寬廣的品牌護城河。
在這一點上,比亞迪的發展路徑也值得參考。
在前幾年的空前“內卷”之下,汽車行業逐漸找到轉型方向、發力中高端市場、突破價格天花板。市場占有率逐年上升的同時,在電動化、智能化的新四化趨勢下,中國品牌打造高端智能的步伐日漸穩健,助推行業產品整體轉型升級。過去10萬元被認為是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的“價格天花板”,現在這一認知已經徹底扭轉。
汽車行業的領軍企業——比亞迪在國際市場也因此強勢崛起,邁向高端化發展。其背后不僅是強大的研發和創新能力,也源自長期深耕行業形成的消費者價值認同。
領先的核心制造技術與強烈的消費者認同,是公司品牌力不斷向上突破的堅實基礎,也是進軍國際市場、贏得認可的必經之路。在這一點上,眾所周知的民族品牌華為更是這一路徑的深度實踐者。
圖片源于網絡
因此,盡管不同行業有著具體的轉型方向差異,但共同的邏輯卻有相似之處——在邁向國際市場的高端化發展路徑中,突破現有的行業認知瓶頸是第一步。
同質化競爭下,以技術研發堅守長期主義
從公司的發展歷程來看,在智能按摩器領域,倍輕松一直在探索一種從同質化競爭中突圍的“長期主義”。
深耕行業20多年,倍輕松專注于智能便攜按摩器的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與市面上多數按摩儀器公司通過產品廣撒網、多SKU和長尾品類擴大銷售規模不同,倍輕松產品規劃方向明確,深度專注于眼部、頸部、頭部和頭皮便攜按摩器的研發制造。
由于對行業有深度細致的分析和多年的持續追蹤,倍輕松公司在研發過程中找到了“中醫按摩”這一差異化亮點,將傳統理論融于現代科技。
在“中醫X科技”領域,倍輕松將先進的精密驅動與智能控制技術、智能健康傳感與人機交互技術等與“針砭灸藥按蹺導引”的傳統中醫理論融合,開創頭部、眼部、頸部、頭皮、艾灸等多系列產品,為大眾帶來智能、便攜、舒適、專業的健康維護體驗。例如:公司的眼部按摩器結合針砭灸音等中醫理論,明星產品 iSee 系列可以按壓晴明穴、絲竹空穴、太陽穴等八大穴位日常保養,還原真人手指按摩手法,從根本上加強使用體驗。
近年來,依托持續的研發投入,倍輕松的產品多次迭代,不斷給市場帶來新的品類。
比如,其按摩手法從普通敲擊捶打演變成微電腦芯片控制實現智能氣壓、穴位揉壓等理療功效,在此基礎上結合中醫經絡學與現代科學,研發出如真手般按摩感的觸頭及“真揉捏”按摩技術,精準觸及眼部各大穴位。同時,產品附加功能也逐步完善,目前眼部按摩器具備熱敷、智能溫控、立體聲音樂、美眼等實用功能。產品智能化程度也不斷提升,目前部分產品可實現APP 藍牙操控或內置天貓精靈等,并可在手機端調整按摩模式,提升用戶體驗。
由于在業內具備獨特的差異化亮點和技術優勢,倍輕松的產品在市場接受度上一直位居前列。
當前,我國面臨人口紅利和流量紅利日漸減弱的挑戰,整個消費品零售總額出現一個拐點,而生產供給能力持續攀升,因此,各行各業的同質化競爭日益激烈。
縱觀市場,破除同質化內卷的不二之法就是強大的科研和創新能力。用差異化代替同質化,用價值戰代替價格戰,用品牌驅動代替流量驅動,才可能贏得更為寬廣的市場。
2021年,倍輕松升級了研發管理組織,研發機制上實施“量產一代、開發一代、儲備一代、研究一代“的機制,創新研究中心組織,依脫公司骨干技術力量,與廣大科研院校及上下游優勢企業開展技術合作與交流。在發揮科研院所的理論研究優勢基礎上,公司核心骨干研發人員從事理論結合業務的創新轉化,與前沿技術交叉融合,重塑現有產品體系,創造出更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創新價值。讓新技術、新產業跨界融合為企業帶來新機遇,保持在產業技術領先優勢。
從企業層面來說,以研發創新為驅動走出同質化競爭的市場策略,不僅是出于利潤的考慮,更是站在行業高度,對長遠發展進行的全局性部署。
在品牌價值中探索高端化路徑?打造行業“中國智造”新名片
細究起來,倍輕松的發展策略,對于打造國產高端按摩器品牌、在國內外高端按摩器市場進行品牌占位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
過去幾十年,中國品牌從品牌意識的萌芽、發展,到走向國際化、深入國際化的過程中,需要的正是基于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長遠目光,擔綱行業先行者和探索者的角色。
唯有這樣的格局和視野,不計較當下一時的得失,才可能擔當起走向國際高端市場的重任。
從上世紀90年代聯想等國產電腦品牌的興起,到后來華為、小米等國產手機品牌的崛起,經濟全球化引燃國內品牌的市場競爭。同時,也在督促國內自主品牌在技術創新、管理升級中要繼續錘煉本領、開拓藍海,完成從“制造”到“智造”的轉型。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樣的企業所能推動的不僅是行業的信心,更是基于產業的崛起所帶來的國家自信。這或許是中國智造更為深層的邏輯。在這一點上,只有深諳“長期主義”價值觀的企業,才能抵達“中國智造”的彼岸。
當前,在一些已經發展成熟的行業,像華為這樣的領軍企業展現出來的韌性與剛性,理所當然地成為榜樣。而對于另一些尚未躋身成熟發展階段的行業,或許一時的得失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畢竟,在一個更為寬廣的視角之下,每個行業都因為有了先行者的探索,才能走出一條穩健又持久的國際化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