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數據...
        1. 高端制造|生態環保|汽車|房地產|家居建材|家電|服裝|時尚前沿|健康|醫藥|教育培訓|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運|食品飲品|科技|互聯網|手機通信|電子|商業|金融保險|證券|安防|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綜合

        2. 當前位置:南方企業新聞網>要聞> 經營快訊>正文內容
          • 博眾投資:政策持續發力,電力產業鏈多點開花!
          • 2022年02月24日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提要:電力信息化產業鏈高景氣,長期看好電網平臺型企業和高技術壁壘公司。在 “雙碳”和數字經濟規劃兩大政策的加持下,電力信息化有望持續高景氣

          本文由博眾投資編輯整理。信息化打通電力系統全鏈路,促進能源優化配置。信息化與智能化可以全面優化電力產業鏈各個環節,一方面可以實現各環節之間的聯通以及資源管控調度;另一方面可以對電力系統各個環節進行實時監測和響應。具體來看:1)發電系統信息化:為能源轉換提供更高效準確的安全保障,包括新能源發電功率預測系統、新能源發電站智能運維系統、智慧電廠等。2)儲能系統信息化:大幅提升能源管控能力,包括電池管理、 儲能能源管理系統、儲能調度控制等。3)輸變電系統信息化:保障更長距離、更穩定的運輸,包括繼電保護、監測設備、預警軟件平臺、變電自動化系統等。4)配電系統信息化:使電能更精細、更節約地配送至用戶側,包括配電控制系統、智能交互終端、 智能調度云平臺、分布式監控終端等。5)用電系統信息化:通過智能化的服務系統幫助用電側能源管理并滿足個性化需求,包括智慧管理系統、聚合充電平臺等。(博眾投資)

          “雙碳”對電力系統提出全新要求,信息化助力全產業鏈革新。第75屆聯合國大 會上,中國正式提出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2021年10月, 國務院發布《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2025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20%左右,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25%左右等更為具體的目標。圍繞“雙碳”目標, 國家對電力系統陸續提出了:構建源網荷儲一體化的新型電力系統、推進價格改革,完善綠電價格政策等實施方向。從信息化來說,不論是新能源電廠的設計、源網荷儲一體化的數據打通、大區域電能的檢測調控、綠電的交易系統還是更電網的信息安全等多個領域的革新與升級都需要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的助力。

          把握電力系統的三大投資機遇,信息化需求加速釋放

          “雙碳”背景下電力系統轉型加速,電力信息化成為優質賽道。從兩網投資總量來看,“十三五”電網智能化投資約占13%,我們測算“十四五” 兩網智能化投資占比有望提升至14%-17%,投資額從約3000億元提升至4500+億元。從具體環節測算,配用電是主戰場,分別占總投資額的31%和32%。基于此我們從底層邏輯出發梳理出三大電力信息化投資主線:清潔能源帶來的新信息化機遇:風光新能源的建設蘊涵了建造設計軟件、 儲能和并網智能系統以及遠距離輸電三大需求。我們預計,十四五期間三者合計每年帶來的電力信息化市場約200億-400億元,CAGR約20%。高效化加速電網系統智能升級:現有電力體系面對輸送電損耗、穩定性不足等多重問題,智慧電網、虛擬電廠、微電網等信息化手段有望成為解決問題的核心。其中智能化正是兩網投資的核心所在,我們預計整個十四五期間兩網在配用兩側的智能化投入有望加速增長,總量達2000+億元。應用側的變革帶來新系統需求:電能天然屬性疊加政策推動,應用側出現了新的信息化需求:1)能耗雙控:利用信息化手段監控、管理企業各環節能源消耗;2)綠電交易:電價市場化,搭建電力交易系統等平臺;3) 新應用場景:電車的普及促使聚合充電平臺等C端平臺應運而生。(博眾投資)

          電力產業鏈多點開花,高確定性的智能化趨勢

          電力信息化產業鏈高景氣,長期看好電網平臺型企業和高技術壁壘公司。在 “雙碳”和數字經濟規劃兩大政策的加持下,電力信息化有望持續高景氣。從我國電力體系的產業鏈結構出發,我們重點看好兩類企業:1)國網和南網旗下的平臺型企業,兼具渠道和技術的雙重優勢。這類企業在電力體系內參與各項標準制定的同時也參與項目,一方面深度了解電網需求并依托兩網技術形成深厚的技術壁壘;另一方面緊靠下游,渠道優勢巨大。例如遠光軟件、南網科技。2)深耕配用環節的高技術壁壘的企業。配用電環節作為兩網的重點投資方向,在十四五期間智能化相關投資額占比有望達60%。具備高的技術壁壘的相關企業在未來電力系統升級的過程中有望充分受益。例如朗新科技的電力營銷系統,恒華科技的BIM軟件。(博眾投資)

          參考資料:

          《電力信息化系列報告(一):雙碳與數字經濟雙輪驅動,把握電力信息化三大機遇》華安證券;2022-02-14;

          溫馨提示

          本文觀點由--陳泳智(執業編號A0600620030001)編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操作風險自負。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責任編輯:楊雨艷
          相關新聞更多
            沒有關鍵字相關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