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萬億元銀行理財尋覓新定位
- 2025年10月31日來源:中國網
提要:近兩年,銀行理財市場逐步恢復“元氣”。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數據顯示,2024年銀行理財規模回升至29.95萬億元,2025年上半年突破30萬億元,2025年三季度已站上32萬億元大關。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達32.13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從2022年末經歷“贖回潮”后27.65萬億元的規模,到如今突破32萬億元,銀行理財市場用3年時間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行業洗禮。
與規模擴張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正持續承壓。特別是今年前三季度為投資者創造的收益逐季遞減,從一季度的2060億元降至三季度的1792億元。
一邊是規模不斷擴張,一邊是收益持續下行,銀行理財行業在跌宕起伏中思索定位問題。
曲折之路:
從“贖回潮”到創新高
2022年底的“贖回潮”,是銀行理財行業規模變化的重要分水嶺。
早在2021年底,銀行理財市場規模就達到29萬億元,同比增長12.14%;2022年一度突破30萬億元,后受債市波動引發的“贖回潮”沖擊,降至27.65萬億元;2023年規模更是跌至低谷,只有26.8萬億元,被公募基金反超,讓市場嘩然。
近兩年,銀行理財市場逐步恢復“元氣”。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數據顯示,2024年銀行理財規模回升至29.95萬億元,2025年上半年突破30萬億元,2025年三季度已站上32萬億元大關。
談到規模增長的主要原因,普益標準研究員何瀚文向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一是存款利率持續下調,為銀行理財吸引了更多的存量轉化和增量投入;二是今年以來權益市場表現轉好,推動“固收+”等含權理財規模有序增長;三是我國居民的理財觀念正從“儲蓄思維”向“投資思維”轉變。
對于四季度走勢,機構認為,銀行理財規模有望延續增長,再創新高。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告訴上海證券報記者:“隨著10月銀行考核壓力消解、假期流動性需求回落,理財規模有望修復,單月增量或達1萬億元以上;疊加超額儲蓄期定期存款集中到期、存款利率持續下行,居民配置理財的需求將進一步釋放。”
挑戰之路:
依然困在固收里
與規模擴張形成反差的是,理財產品收益水平正持續下行。
分季度看,銀行理財今年為投資者創造的收益呈現逐季下滑態勢——一季度2060億元,二季度1836億元,三季度1792億元。從收益率來看,普益標準數據顯示,三季度銀行理財市場到期封閉式和開放式固收類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別為2.73%和2.54%,呈現普降態勢,且均未達到其平均業績比較基準。
理財產品收益下滑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但根本原因在于其配置的底層資產。固收類產品在銀行理財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固收類產品存續規模達31.21萬億元,占比超過97%。這類產品的底層資產主要是債券。
數據顯示,債券類及現金類資產占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比重長期保持在80%左右,是主要收益來源。然而低利率環境下,票息資產收益下行,傳統債券類資產的投資回報空間面臨壓縮,銀行理財公司依賴債券類資產的傳統策略持續受到挑戰。
信銀理財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權益市場配置性價比逐步提升,但銀行理財公司權益資產占比偏低,且存在權益投研能力薄弱、產品同質化突出等短板,制約了收益空間的拓展。
破局之路:
探索“固收+多資產多策略”
頭部銀行理財公司正在重構業務定位,認為行業將進入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的新階段。這里隱含的邏輯是,銀行理財公司亟須破局同質化,擺脫依賴單一債券的固收模式,探索“固收+多資產多策略”,努力走出差異化發展之路。
如何在規模擴張的同時,提升自身多元化投資的深度與廣度,為投資者提供符合預期的收益水平,是當下理財公司面臨的重要考題。
比如,中銀理財董事長黃黨貴日前公開表示,銀行理財客戶基礎擴大后,風險偏好、收益目標或將迎來分化,推動包括“固收+”在內的各類產品快速發展。要改善理財產品投向過于單一的現狀,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產品和服務體系。
信銀理財提出了一條“三步走”改革路徑——從產品體系、投研能力到客戶服務實現全鏈條升級。如在產品端,推動體系縱深化。具體為:在“穩健低波動”固收產品的底座上,加快含權產品布局,推動多資產、多策略組合發展,形成覆蓋全風險等級與全生命周期的產品譜系,滿足不同客群的多元化需求。
通過多資產多策略,銀行理財公司能夠進行資產組合的優化管理;通過多元化配置分散風險,同時在不同市場環境下捕捉收益機會,在控制波動的前提下實現收益增強,這幾乎是今年所有銀行理財公司的共識。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