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來我國金融發生“結構性巨變”
- 2022年06月24日來源:證券日報 作者:董少鵬
提要:十年來,我國金融實現這些結構性巨變,是金融領域深入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持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結果。
6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李超,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出席“中國這十年”新聞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領域改革與發展情況。透過他們的闡釋,我國金融發生的一系列結構性變化昭然可見,主要包括:
一是貸款結構發生深刻變化,顯著增強了普惠金融的覆蓋面。
十年間,銀行貸款年均增速為13.1%,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普惠型涉農貸款年均增速分別達到25.5%和14.9%,大大高于貸款平均增速。2021年末涉農貸款余額為43萬億元,比2012年末增加25.6萬億元;截至今年4月末,全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8.8萬億元,是2012年末的3.35倍。這表明,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我國金融行業更加注重普惠,通過機制創新、產品和工具創新,大幅度提高了對發展薄弱環節的支持。
二是資本市場結構發生深刻變化,顯著增強了支持創新驅動的力度。
十年來,股票市場規模增長238.9%,債券市場規模增長444.3%,兩個市場均位居全球第二位。推出新三板、科創板,設立北交所,大大提升了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適配性,特別是加大對新科技、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企業的支持力度。目前,實體上市公司利潤占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的比重由十年前的23%增長到目前的近50%。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目前接近2200家,市值超過千億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由十年前的零發展到現在的46家。
伴隨上市公司結構變化,投資者結構也出現積極變化。
截至今年5月底,境內專業機構投資者和外資持有流通股市值占比達到22.8%,比2016年提升了6.9個百分點。在互聯互通機制下,境外投資者對中國股市、債市的參與正逐步升溫。
三是外資金融機構在華投資發生結構性變化。
十年來,監管部門推出50多項銀行保險開放政策,雙向開放的制度措施不斷完備,有力促進了外資機構來華投資興業。2021年在華外資銀行資本和資產均較十年前增長超過50%,在華外資保險公司資本十年間增長1.3倍,資產增長6倍。外資券商、基金公司等已成為我國資本市場的一支重要力量。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開展業務,不僅促進了資金、管理、理念的雙向交流,而且促進了外界對中國市場、中國治理的深入了解,有利于共建大市場,凝聚積極的發展力量。
四是金融資源配置不斷優化,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投放資源的機制更加健全。
通過創新體制機制、加強公司治理、完善監管和優化考核,城鄉之間、大中小金融機構之間的金融資源配置更趨平衡。金融機構服務小微企業的征信、專營等長效機制基本建立起來,小微企業的融資覆蓋面明顯提升。
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比例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金融需求的適應性大幅度提高。2021年底,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314.13萬億元。其中,實體經濟獲得的人民幣貸款余額為191.54萬億元,企業債券余額為29.93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余額為9.48萬億元。直接融資存量占比為12.5%。2021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31.35萬億元,其中,直接融資增量占比為14.4%。
從長期看,股票、債券融資在社會融資中的占比還可以進一步提高,而過去十年在金融資源配置方面開展的一系列改革,為實現這一愿景提供了必要的制度基礎。
五是我國的宏觀杠桿率實現動態優化,這也得益于金融結構的積極調整。
到2021年末,我國的宏觀杠桿率為272.5%,明顯低于其他主要經濟體。面對世紀疫情和巨大的經濟下行壓力,我們堅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發貨幣,不透支未來,堅持穩中求進總方針,實現了國民經濟的較高增長、較低通脹和較多就業的優化組合。這為應對更加復雜的局面、穩定經濟增長留出了政策空間。與此同時,由于采取了積極有效的外貿外資政策,我國國際收支結構更加穩健,經常賬戶順差始終處于合理均衡區間。外商直接投資持續增加,外債增長主要來自境外長期資金配置我國債券,外債結構優化、風險可控。我國宏觀經濟穩、宏觀調控裕如,繼續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動力源和穩定器。
十年來,我國金融實現這些結構性巨變,是金融領域深入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持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結果。過去十年,我們深化了對金融與實體經濟關系的認識,把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與推進改革統一起來,堅持金融反腐和處置風險一體推進,積極主動作為,奮力攻堅克難。經過整頓,一大批突出的風險隱患得到消除,金融資產盲目擴張、脫實向虛的勢頭得到根本扭轉。過去十年累計消化不良資產16萬億元;截至目前,高風險影子銀行較歷史峰值壓降約25萬億元。在此基礎上,金融系統堅持高質量發展不松勁,在過去五年里,銀行業、保險業總資產年均增速分別為8.1%、11.4%,低于同期信貸投放和債券投資年均增速,從根本上扭轉了資金的空轉,流向實體經濟資金大幅增加,中間鏈條大幅壓縮,融資成本有所下降。
成果來之不易,未來重任在肩。金融系統要繼續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各項工作,深化監管改革、機構改革、市場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把中國特色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發展得更好!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