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數據...
        1. 高端制造|生態環保|汽車|房地產|家居建材|家電|服裝|時尚前沿|健康|醫藥|教育培訓|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運|食品飲品|科技|互聯網|手機通信|電子|商業|金融保險|證券|安防|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綜合

        2. 當前位置:南方企業新聞網>要聞> 金融保險>正文內容
          • 多家銀行涉房信貸違規被處罰 “假按揭”成嚴打重點
          • 2021年04月28日來源:證券日報 作者:彭妍

          提要:“假按揭”是指開發商為套現,將手中存量住房以虛構的買房人名字購買,從銀行套取購房貸款。由于“假按揭”對銀行按揭業務危害巨大,因此,監管機構對銀行涉及“假按揭”方面的違規行為均采取從重處理,除了對涉事銀行開出罰單外,也對相關工作人員處以“禁止從事銀行業工作”的處罰。

          今年以來,銀保監會對銀行業違法違規現象依然保持高壓監管態勢。《證券日報》記者對相關信息梳理后發現,從處罰案由來看,除了違規發放貸款、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等“老生常談”的問題外,“假按揭”等違規現象仍然突出。

          “假按揭”亂象難禁

          有兩大主因

          近期,監管部門對部分銀行分支機構違規發放虛假按揭貸款的舉動開出了罰單。其中,長安銀行西安曲江新區支行被陜西銀保監局罰款40萬元,江西銀行九江分行被九江銀保監分局罰款75萬元,云南文山市農村商業銀行被文山監管分局罰款95萬元。

          “假按揭”是指開發商為套現,將手中存量住房以虛構的買房人名字購買,從銀行套取購房貸款。由于“假按揭”對銀行按揭業務危害巨大,因此,監管機構對銀行涉及“假按揭”方面的違規行為均采取從重處理,除了對涉事銀行開出罰單外,也對相關工作人員處以“禁止從事銀行業工作”的處罰。

          早在2019年5月17日,銀保監會就發布了《關于開展“鞏固治亂象成果促進合規建設”工作的通知》,明文規定,銀行、信托、金融租賃等機構不得違規進行房地產融資。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房地產市場的融資閥門在持續收緊。去年年底,央行、銀保監會聯合發布《關于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分五檔設定房地產貸款以及個人住房貸款占比上限。

          “銀行收緊房地產貸款,導致中小房地產企業的融資渠道被堵,這是‘假按揭’發生的根本原因之一。”一位不愿具名的銀行業內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銀行違規發放虛假按揭貸款,為何屢禁不止?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分析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信貸供給端審查力度和動力不足。近年來,實體經濟增速下行,實體經濟項目收益前景不如房地產市場,消費貸、經營貸資金進入房地產市場,銀行并不擔心房企的后續還款能力。二是信貸需求端對房地產市場的前景繼續看好,投資房地產的動力不減。

          違規“輸血”樓市

          仍是監管重點

          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屢次強調,嚴防資金違規流向房地產市場。從今年開具的罰單情況來看,涉房貸款依然是處罰重點。從處罰案由來看,被處罰較多的違規行為有違規發放商品房貸款、信貸資金直接或變相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信貸資金被挪用于支付購房首付款,以及個人消費貸款和個人經營性貸款最終被挪用于購房等,還有一些銀行給未竣工驗收、未封頂住房的購房人發放按揭貸款等情況。

          今年以來,監管對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的打擊力度不斷升級。3月份,銀保監會、住建部、央行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防止經營用途貸款違規流入房地產領域的通知》。同時,多地開始全面排查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情況,收回一些違規貸款并對相關機構進行處罰,處罰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樓市的相關罰單數量明顯大增。

          其中,3月份中國銀保監會溫州監管分局對相關銀行分支機構開出的罰單里,有3張罰單事由均指向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的違規行為,其中部分罰單罰沒金額超過百萬元。例如,某農商銀行因信貸資金違規流入股市、房地產市場等行為,被罰款185萬元,違規的工作人員同時受到警告并罰款5萬元。

          談及金融機構未來管控的重點范圍,陶金表示,除了加強監管和處罰力度、提升監管能力、編織更細密的監管網絡外,更多還是需要依靠銀行業監管體系,引導每家銀行嚴格落實貸前、貸中和貸后的賬戶和資金風險管理,并對銀行違規行為予以更大力度的處罰,以提高違規成本。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責任編輯:蔡媛媛
          相關新聞更多
            沒有關鍵字相關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