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數據...
        1. 高端制造|生態環保|汽車|房地產|家居建材|家電|服裝|時尚前沿|健康|醫藥|教育培訓|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運|食品飲品|科技|互聯網|手機通信|電子|商業|金融保險|證券|安防|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綜合

        2. 當前位置:南方企業新聞網>要聞> 生態環保>正文內容
          • 推動全國碳市場建設 加速經濟社會綠色轉型
          • 2024年12月16日來源:證券日報

          提要: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當前我國在推進社會發展綠色轉型方面所擁有的手段和工具日益豐富與成熟,這不僅彰顯了我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中的堅定決心與積極作為,更為后續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社會新生態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園區,推動全國碳市場建設,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碳標識認證制度。這為我國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指明了一條系統且具有前瞻性的實踐路徑。

          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當前我國在推進社會發展綠色轉型方面所擁有的手段和工具日益豐富與成熟,這不僅彰顯了我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中的堅定決心與積極作為,更為后續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社會新生態奠定了堅實基礎。

          市場化機制驅動

          企業逐“綠”而行

          今年8月份,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提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總體要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新的一年工作任務時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從“加快”到“加緊”,體現出我國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的緊迫性正大幅提升,這預示著相關目標執行力度將全方位強化,進而驅動各領域加速變革與深度整合。在此過程中,碳交易市場被寄予厚望。

          從目前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情況來看,隨著第三個履約周期的順利進行,我國CEA交易呈現出規模逐步提升、價格穩中有升、范圍加速擴大的積極態勢。

          據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官網數據,截至12月12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6.06億噸,累計成交額407.09億元。其中,今年上半年,月均成交量達366.82萬噸,同比上漲174.90%;價格方面,12月12日全國碳市場綜合價格收盤價為99.90元/噸,較開市首日收盤價上漲87.50%;交易范圍方面,繼水泥、電解鋁行業之后,生態環境部于近日發布《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指南 鋼鐵行業(征求意見稿)》《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查技術指南 鋼鐵行業(征求意見稿)》。至此,鋼鐵、水泥、電解鋁三個行業均已做好納入全國碳市場的準備。

          另外,CCER于今年1月份正式重啟,是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溫室氣體減排行動的一項制度創新。據悉,截至目前,“國家電投山東半島南3號301.6MW海上風電項目”已完成CCER登記正處于減排量公式中,或成為首個獲得牌照的項目。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宋向清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隨著全國碳市場走向成熟,建議進一步擴大行業覆蓋范圍,強化數據質量管理,推行配額有償分配,豐富交易主體、品種、方式,探索碳金融活動路徑,充分發揮其減排功能,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為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提供市場機制支持。

          數字技術賦能

          綠色轉型步入“快車道”

          在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過程中,除了借助碳市場這一市場機制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提出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碳標識認證制度。

          近年來,隨著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同綠色化的深度融合,數字技術在賦能綠色轉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愈加凸顯。

          對此,普華永道咨詢公司中國金融業主管合伙人張立鈞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通過數字化手段與技術的運用有助于降本增效。同時,新的數字化技術還有助于推動行業產業生態重構與變革。

          例如,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可以讓碳交易市場每一筆碳配額的產生、交易、核銷等環節都留下不可篡改的記錄,保證碳交易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有效杜絕違規操作和虛假交易等問題。這不僅重塑了碳交易的市場秩序,也吸引更多市場主體放心參與進來,進而推動碳交易市場生態不斷優化、規模持續擴大。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責任編輯:蔡媛媛
          相關新聞更多
            沒有關鍵字相關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