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險企年內“涉房”投資近5000億元 甩賣地產股買入不動產
- 2021年12月13日來源:證券日報
提要:在險企人士看來,險資密集減持地產股或與房地產市場監管趨嚴、信用風險上升、個別險企受房企債務違約影響明顯等原因有關;而險資之所以加大對不動產投資,或與其“匹配險資久期、穿越經濟周期、阻下跌、抗通脹”等特征密不可分。
近日,大家人壽持續減持金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地集團”)股權事件引發市場廣泛關注。
實際上,今年以來險資“涉房”投資(地產股、債券、不動產等)出現重大變化:一方面,持續減持上市房企股權;另一方面,加大對不動產、物業等直接投資力度。
在險企人士看來,險資密集減持地產股或與房地產市場監管趨嚴、信用風險上升、個別險企受房企債務違約影響明顯等原因有關;而險資之所以加大對不動產投資,或與其“匹配險資久期、穿越經濟周期、阻下跌、抗通脹”等特征密不可分。
從“涉房”投資對險企影響來看,據申萬宏源證券測算,A股五大上市險企“涉房”投資規模達4552億元;若加上非上市險企對上市房企的持股市值(438億元),投資規模則近5000億元。頭部險企管理層表示,目前險資“涉房”投資可概括為:總規模占比不大、絕對值不小、對險企影響有限。
持續減持地產股
金地集團日前發布公告稱,自11月13日至12月9日,大家人壽多次通過集合競價和大宗交易的方式,已累計減持公司股份約2.26億股,占公司總股本比例達到5.00%。
事實上,今年以來,險資減持地產股案例頻發。例如頭部房企“萬保招金”(萬科A、保利發展、招商蛇口、金地集團)均遭險資減持,此現象在過往幾年中極為罕見。具體來看,中國人壽減持萬科A與招商蛇口;泰康人壽減持保利發展、陽光城;和諧健康減持金融街;君康人壽減持首開股份。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人壽從去年三季度以來,對萬科A已連續減持5個季度,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持股量較去年6月末驟降62%。
拉長時間線來看,險資近年來對上市房企股權的熱情持續降低。2016年年末,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有險資身影的地產股有36家,不過截至今年三季度末,這一數目僅剩13家。
過去多年,由于房地產行業持續景氣,險資對房企的持股市值在各行業中靠前,但隨著房地產行業景氣度下滑,險企開始出清地產股。對此,安永中國精算與保險咨詢服務主管合伙人付振平表示,“房住不炒”“三條紅線”等規則相繼出臺,使房地產市場出現震蕩。而險資追求長期、穩定的投資回報,從控制風險原則出發,因此降低對房企股權及債權的投資。
今年以來,房地產行業持續承壓,部分持有地產股的險資機構也受到波及,這也讓險資機構進一步審視持倉地產股的風險。華安財險黨委副書記饒雪剛此前表示,在“房住不炒”主基調下,房地產監管趨嚴,行業景氣度下降,融資收緊,進而給房企償債能力帶來沖擊。
從案例來看,華夏幸福在今年年初遭遇債務危機,截至12月12日,其股價已下跌近70%,持有其股權的中國平安也受此影響。據三季報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中國平安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下降 20.8%,凈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受公司對華夏幸福相關投資資產進行減值計提等調整影響”。
加大不動產投資
險資出于縮小風險敞口考慮,在減持地產股的同時,正加大對不動產的直接投資力度。
“今年以來,險資在地產領域的投資集中在成熟物業、不動產等領域,原因在不動產資產特征與險資長期資金屬性相契合。”付振平表示。
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披露的數據顯示,上述趨勢較為明顯。今年以來,泰康人壽、平安人壽、和諧健康、太保壽險等險企披露對10余個不動產項目的投資進展。
例如,11月30日,太保壽險披露其投資上海市黃浦區淮海中路街道123、124、132地塊進展情況,該投資出資額約1.12億元,且已經進入實際出資階段;泰康人壽10月份披露多條投資信息顯示,今年投資的養老社區項目,包括泰康北京燕園養老社區和泰康集團大廈,均已進入實際出資階段;此外,今年6月初,和諧健康出資90.6億元收購北京SK大廈,創下疫情以來單棟寫字樓大宗交易總價的最高紀錄。
險資對不動產的直接投資具有多重優勢。國壽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國壽資本投資有限公司總裁劉暉表示,對機構投資者而言,不動產作為抵御經濟波動的戰略配置資產,是化解當前保險資金運用壓力的有效戰術工具。
劉暉表示,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以及疫情帶來的市場波動,保險資金運用面臨較大挑戰。在此背景下,不動產資產配置價值凸顯,但目前國內保險行業普遍配置較低,主要機構對不動產資產配置比例一般只有3%至4%,與國際同業平均10%左右的水平有較大差距。因此保險資金應在專業分析和審慎研判的基礎上,抓住機遇、穩健出擊,加大不動產投資力度,在應對短期危機挑戰的同時,又有助于優化長期資產組合。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和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朱俊生表示,保險資金負債期限較長,與不動產投資的資金期限相匹配,可以幫助保險公司更好地進行資產負債久期匹配。
a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