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數據...
        1. 高端制造|生態環保|汽車|房地產|家居建材|家電|服裝|時尚前沿|健康|醫藥|教育培訓|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運|食品飲品|科技|互聯網|手機通信|電子|商業|金融保險|證券|安防|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綜合

        2. 當前位置:南方企業新聞網>要聞> 電子>正文內容
          • 解碼半導體IP“銷冠”芯原股份
          • 2025年09月03日來源:北京商報

          提要:半導體IP授權業務,可以被理解為芯片產業的“零部件輸出”。其并非英偉達、寒武紀所提供的完整芯片硬件,而是兼有硬件底層模塊、配套軟件以及技術適配方案的組合式輸出。據行業機構IPnest統計,芯原股份以1.6%的市場份額躋身全球半導體IP授權市場第八、國內市場第一,也是榜單前十名里唯一的中國企業。

          8月的最后一周,半導體行業熱度不減,多家頭部公司的關鍵性并購屢見報端——芯原股份、中芯國際、華虹公司等,多是耳熟能詳的名字。其中,芯原股份宣布籌劃收購RISC-V CPU IP企業芯來智融的全部或控股權。東吳證券研報稱,此次收購將助力芯原股份補全CPU IP能力,強化全棧布局。民生證券也認為,這是國產IP企業整合生態的重要一步。

          半導體IP授權業務,可以被理解為芯片產業的“零部件輸出”。其并非英偉達、寒武紀所提供的完整芯片硬件,而是兼有硬件底層模塊、配套軟件以及技術適配方案的組合式輸出。據行業機構IPnest統計,芯原股份以1.6%的市場份額躋身全球半導體IP授權市場第八、國內市場第一,也是榜單前十名里唯一的中國企業。

          資源整合后再次擴張,芯原股份在半導體行業的對局中新添了優質籌碼。

          殺進全球半導體版圖前排

          據IPnest統計,從半導體IP銷售收入角度來看,芯原股份為2024年中國大陸排名首位、全球排名第八的半導體IP授權服務提供商,知識產權授權使用費收入則排名全球第六。同時,據IPnest的報告和企業公開數據,在全球排名前十的IP企業中,芯原股份的IP種類排名前二。

          從市場格局看,ARM(軟銀旗下)、Synopsys兩大國際巨頭優勢顯著。其中,ARM以29.84億美元、Synopsys以15.42億美元的IP授權收入占據前兩位,同時兩家合計拿下超66%的市場份額。

          雖僅有1.6%的份額,但在國際巨頭高度壟斷的格局中,芯原股份作為國產獨苗的單點突破依然難能可貴,亦可被視作中國半導體產業向上游核心環節進軍的高價值范本。芯原股份的核心競爭力源于其技術領先性及庫存豐富度兩方面。相關研報顯示,芯原股份的業務線不僅覆蓋GPU(圖形處理)、NPU(神經網絡處理)、VPU(視頻處理)等六大類處理器IP,還擁有1600余個數模混合IP與射頻IP,可靈活匹配AIoT、邊緣計算、數據中心等多場景需求,已是全球IP種類排名前二的供應商。

          民生證券研報指出,芯原股份的IP已在云側、端側、汽車電子等關鍵領域實現深度落地。“中國IP廠商的機會,來自對細分場景的深度挖掘。”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表示,雖然國際巨頭業務體量大但難以兼顧所有細分需求,廣度和精細化正是中國企業的優勢,企業可以聚焦低功耗物聯網、車規級安全等領域,通過定制化IP方案形成差異化優勢。

          據半年報披露,芯原股份服務的客戶名單中包含三星、谷歌、亞馬遜、微軟、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等一眾國際領先企業。

          生態型“銷冠”

          “除技術層面被認可外,芯原股份的突破還得益于技術與生態的協同。”科方得智庫研究負責人張新原表示,在國際IP巨頭占據大量份額的環境下,中國企業要想突圍,必須跳出純粹的賣零部件思維。芯原股份能成為國內半導體IP“銷冠”,生態協同在一定程度上補足了規模與技術積累的暫時性差距。

          這種生態思維,首先體現在其商業模式對行業分工的重構上。“芯原股份的SiPaaS(芯片設計平臺即服務)模式,相當于把芯片設計的重資產研發,拆成分布式的可復用平臺服務。”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分析稱,“這種模式正好契合當下半導體產業分工細化的趨勢,芯原股份做平臺、客戶做應用創新,中小廠商得以用更低成本切入AIoT、邊緣計算等細分賽道,而芯原股份則通過服務海量客戶攤薄研發成本,形成一組正向循環。”

          從行業價值來看,這種模式不僅降低了半導體設計的門檻,更推動產業向專業化協作升級。王鵬認為,該模式讓企業得以專注于擅長領域,有的深耕IP研發,有的聚焦系統集成,最終提升整個行業的創新效率與協同能力。

          不過,挑戰同樣存在。技術快速迭代要求平臺必須保持先進性,客戶多樣化的定制需求也需要大量資源投入,但總體而言,這種模式為國產IP企業平衡研發與盈利提供了可行路徑。

          如果說平臺化服務是生態的骨架,關鍵技術的補全則為其注入新生動能。芯原股份收購芯來智融的動作,就是這個方向上的關鍵一步。在此之前,芯原股份已構建GPU、NPU、VPU等六大類處理器IP,但作為計算核心的CPU業務似乎相對短板,短板的存在必然限制著全棧解決方案能力。

          收購背后的邏輯主線很清晰。芯原股份作為國內半導體IP的龍頭玩家,背后有深厚的技術積累與資本資源;芯來智融成立于2018年,雖然年輕,但卻是中國本土最早的RISC-VCPU(微處理器)IP供應商之一。

          從定位上看,芯來智融是一家技術底層、跨界多領域的公司,是典型的靠科創實力說話的國產創新派。企業規模雖不大,但含金量十足,憑借自研路線,上線了多條通用與專用IP產品線,已經拿到超300家客戶的訂單,覆蓋AI、汽車電子、5G通信、網絡安全、存儲等多個領域,還有小米產投等知名機構曾“押寶”。

          “收購完成后,芯原股份不僅補全了全棧算力矩陣,更獲得了適配RISC-V等開放架構的技術儲備。”郭濤強調,在產業當前外界架構依賴度高、國際技術限制趨嚴的背景下,自主CPU IP的補位,意味著國產半導體產業有了自主可控的架構底座,含金量不言而喻。

          營收何時回正

          芯原股份在半導體IP領域的技術深耕與生態構建,最終也映射在資本市場的估值與反饋中,而這一切的起點,仍是支撐其行業地位的核心驅動力——研發。

          作為技術密集型企業,研發投入始終是芯原股份構筑IP壁壘、拓展生態邊界的“生命線”,這一特質在其財務數據與行業對比中尤為突出。

          2025年上半年,芯原股份研發費用達6.12億元,同比增長7.6%;若以研發費用占營業總收入的比例衡量,62.85%的占比在申萬二級半導體行業165家上市公司中位列第五,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在半導體國產替代浪潮與板塊普漲的背景下,資本市場對芯原股份的研發驅動邏輯與國產卡位價值給予明確認可。交易數據顯示,2025年1月2日—8月28日(停牌前一交易日)的160個交易日內,芯原股份股價以后復權方式計算累計上漲191.82%,不僅大幅跑贏同期半導體板塊40.34%的區間漲幅,更在165只半導體個股中位列第五;截至8月28日收盤,公司股價報153元/股,總市值達804.3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區間漲幅前四的個股中,3只為年內上市新股,芯原股份作為已上市多年的企業,仍能實現近2倍的股價增長,本質上是市場對其“隱形冠軍”身份、全棧IP布局(尤其是AI、車規等核心場景落地)以及生態協同能力的估值兌現。

          不過,短期業績波動也為其資本市場表現帶來階段性考驗,而這種波動恰恰折射出半導體IP行業的共性特征。回溯芯原股份的盈利軌跡,2022年公司憑借歸屬凈利潤、扣非后凈利潤雙雙轉正實現“摘U”,標志著上市后首次盈利;但“摘U”后受行業周期、研發投入攤銷及項目確認節奏影響,2023年、2024年歸屬凈利潤分別虧損2.96億元、6.01億元,2025年上半年歸屬凈利潤虧損仍達3.2億元。同期,芯原股份綜合毛利率也出現同比下滑,2024年、2025年上半年分別下降4.89個、1.08個百分點,財務費用因匯兌損益同比激增967.66%,應收賬款占期末流動資產比例達29.19%。財經評論員張雪峰向北京商報記者解釋稱,半導體IP企業的盈利波動,往往與項目周期長、收入確認時點分散的業務屬性,以及研發與人才成本高企的行業現狀相關——這也解釋了為何芯原股份在股價高增的同時,短期盈利仍存壓力,反映出資本市場對其“長期技術壁壘”與“短期盈利承壓”的預期分化。

          但深層次數據與戰略動作,正逐步緩解市場對短期業績的擔憂,并強化長期信心。從經營改善信號來看,2025年二季度芯原股份已呈現明顯回暖:營業收入環比增長49.9%至5.84億元,歸屬凈利潤虧損環比收窄54.84%至-9950.51萬元,單季度的業績修復印證了其IP業務在AI、車規等場景的需求釋放。

          北京商報記者就相關問題嘗試聯系芯原股份,但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回復。

          盡管高額研發投入讓利潤短期承壓,但長期構筑的技術壁壘與平臺復用能力,才是科技企業真正的護城河。這或許也是芯原股份作為國產半導體IP“銷冠”,在資本市場中穿越短期波動、錨定長期價值的核心邏輯。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責任編輯:蔡媛媛
          相關新聞更多
            沒有關鍵字相關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