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老年用品市場規模達5萬億元 銀發經濟催生新領域新賽道
- 2024年01月23日來源:北京日報
提要:記者從會上了解到,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以“60后”為代表的“新老年群體”推動著需求結構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發展銀發經濟有利于順應這一發展趨勢,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產品和服務需求。
我國目前有近3億老年人,據統計,2023年老年用品市場的規模達到了5萬億元。昨天,國新辦舉行《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記者從會上了解到,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以“60后”為代表的“新老年群體”推動著需求結構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發展銀發經濟有利于順應這一發展趨勢,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產品和服務需求。
重點謀劃七大潛力產業
銀發經濟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涵蓋一二三產業,孕育著新機遇,也必將催生新領域和新賽道。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司長劉明介紹,經綜合考量,將銀發經濟界定為向老年人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及為老齡階段做準備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和,包含“老年階段的老齡經濟”和“未老階段的備老經濟”兩個方面。
《意見》結合供給端的發展基礎,依據老齡群體和備老人群的需求特征,從老年人自身需要的老年用品、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和康復輔助器具,到抗衰老、養老金融和老年旅游等高品質服務,再到全社會適老化改造,重點謀劃了七大潛力產業。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張世昕表示,以“60后”為代表的“新老年群體”,推動著需求結構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既包括傳統的“衣、食、住、行、用”等實物需求,也包括健康、養老等服務需求,還有藝術、體育、休閑、娛樂等“詩和遠方”新需求。
劉明以拓展旅游服務業態舉例說,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以及老齡化步伐加快,旅游不再是年輕人專屬,“銀發一族”也有“詩和遠方”,體現在旅游服務需求中老年人占比大幅增加,旅游服務供給中特色適老服務大幅提升,旅游市場規模中銀發旅游占比大幅提高。
劉明稱,推動銀發經濟發展,要堅持統籌協同原則,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兼顧老年期需求和全生命周期準備,統籌推動養老事業和產業協同發展,促進多元業態深度融合,加強制度政策銜接配套,整體推進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
打破老年人的“數字鴻溝”
數字技術已經深度融入人們生產生活,但是老年人對數字產品和服務接受程度低,使用又不便捷。針對這些痛點,工信部不斷完善數字化賦能手段,打破老年人的“數字鴻溝”。
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司長何亞瓊介紹,為解決老年人數字化產品和服務的應用難題,工信部組織開展專項行動,對2577個老年人常用的網站和手機APP完成改造,優化升級了“長輩模式”、語音搜索、老年專區等特色功能。首批確定了44個網站和手機APP適老化改造的優秀案例,推動人工智能數字營業員、5G視頻客服、智能聽新聞等一批新功能、新服務上線應用。另外,指導電信企業不斷完善服務方式,線下推出老年人專席、上門辦理、定制大字賬單等暖心服務,線上“一鍵呼入人工客服”尊老專線累計服務超過3億人次。組織制定移動終端、智能電視等產品的適老化標準,推動超過1.4億臺國產智能手機和智能電視適老化改造。
“街道養老服務中心應用智慧居家關愛系統,通過智能穿戴設備、智能家居設備,可以實現對老年人生活狀況和身體狀況實時分析和及時預警,提供更有效、更精準的上門服務,對獨自在家的老人是莫大的福音。”何亞瓊表示,未來將針對老年人衣食住行醫等不同的場景需求,鼓勵和引導生產企業開發更多更加人性化、品質化、品牌化、實用化的老年用品。
引導外資投向老齡產業
據了解,《意見》聚焦老年人急難愁盼和高頻服務需求,對加大助餐、照護等服務供給作出部署。對此,民政部養老服務司負責人李永新介紹,下一步民政部將重點開展增加養老服務供給、培育養老服務新業態和強化養老服務要素保障三個方面工作。
增加養老服務供給包括發展老年助餐服務、完善養老照護服務、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等。培育養老服務新業態涉及發展智慧養老服務、推進適老化改造、發展養老金融等,如制定完善金融支持養老服務發展政策措施,拓寬養老服務機構融資渠道,豐富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強化養老服務要素保障方面,將打擊涉老詐騙行為、加強養老機構預收費監管,全面壓降養老服務領域非法集資等詐騙風險。
商務部服務貿易和商貿服務業司負責人朱光耀表示,不斷優化銀發經濟的發展環境,還將加強國際合作,引導外資投向老齡產業。
朱光耀強調,將充分發揮進博會、服貿會、消博會等平臺作用,在進博會設置“健康養老專區”,動員更多世界五百強、隱形冠軍企業參展,展示推介銀發經濟前沿技術、產品和服務,推動養老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依托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示范區等對外開放載體,加強銀發經濟跨區域、國際性合作。積極推進與有關國家和地區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持續推動在養老服務領域達成更高水平雙向開放承諾。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