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大指標全球領先 中國造船業發展勢頭強勁
- 2023年12月08日來源:中國證券報
提要:“通過造船產業鏈的不斷延伸,船舶從一種交通工具延伸出一整個海洋經濟和裝備產業的上下游。”中國船舶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近年來,中國船舶旗下企業切入“高、精、尖”高端船舶產品細分市場,進一步鞏固和提升了產業鏈整體競爭優勢,形成產品多樣化、建造數字化、產業綠色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格局。
近日,中國證券報記者從中國船舶集團、船舶研究機構和多家造船廠調研發現,造船業發展勢頭強勁,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三大指標全球領先,并在綠色船舶、智能船舶等關鍵領域研發出一批技術領先、性能優異的新船型,產業鏈延伸和配套方面也成果斐然。
根據機構研報,受前期海運市場長期低迷影響,全球活躍造船廠商持續減少,疊加船舶更新需求和國際海事組織2023年開始實施的環保新規,本輪以綠色船舶改造及替換為主的造船周期逐步得到了確認,且本輪周期的造船中心有望逐漸轉移至中國。
國際市場份額繼續領先
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消息,今年1月至10月,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分別占世界市場份額的49.7%、67%和54.4%,三大造船指標全面增長,國際市場份額繼續領先。其中,全國造船完工量3456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2%;新接訂單量6106萬載重噸,同比增長63.3%。截至10月底,手持訂單量1338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8.1%。
12月5日至8日,被譽為國際海事業技術發展趨勢風向標的中國國際海事技術學術會議和展覽會(簡稱“中國國際海事會展”,Marintec China)在上海舉辦。會展首日舉辦的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船海項目簽約儀式上,外高橋造船、中船貿易與Seaspan、現代Glovis簽署了10艘10800車LNG雙燃料PCTC船項目;廣船國際、中船貿易與HMM、現代Glovis簽署了10艘10800車LNG雙燃料PCTC船項目;北海造船、中船貿易與北銀金租、山東海運簽署了4艘325000噸超大型甲醇雙燃料礦砂船項目;江南造船、中船貿易與太平洋氣體簽署了3艘99000方VLEC船項目;黃埔文沖、中船貿易與Benelux公司簽署了3艘48000方LPG船項目;中船澄西、中船貿易與工銀金租簽署了4艘82600噸散貨船項目;大連造船與七二五所青島雙瑞簽署了15000TEU集裝箱船甲醇供應系統項目。
中國船舶集團董事長溫剛在簽約儀式上表示,在多方合作支持下,中國船舶集團已經成功摘取全球造船業“皇冠上三大明珠”,批量交付了超大型集裝箱船、雙燃料動力船等一批高技術船舶,新接訂單、造船完工、手持訂單三大指標穩居世界第一,不斷為全球客戶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公司目前手持訂單飽滿,排期已至2027年底。2023年以來,新船價格持續攀升,全球新造船市場在更新需求的支撐下仍將保持較高活躍度,同時船舶企業手持訂單覆蓋率已至3.5年左右。”12月7日,記者在中國船舶集團旗下上市公司中國船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船舶”)調研時了解到,當前行業船位供給緊張、訂單向頭部企業聚集的特征明顯,也給了船企一定的議價空間,預計2024年新船價格仍將維持相對高位。
外高橋造船向記者表示,公司本次簽約船型是全球范圍內首次突破10000車位的超大型汽車運輸船(PCTC)新造船項目,在世界PCTC船型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廣船國際對記者表示,廣船國際已承接31艘PCTC船實船訂單(不含4艘選擇船),其中已經完工交付2艘船,手持實船訂單29艘船,在該細分市場的接單量穩居全球第一。廣船國際目前PCTC船訂單交船期已排至2028年底。
聚焦綠色智能低碳
記者在中國國際海事會展綠色動力船舶專區注意到,中國船舶集團展示了集團公司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推動行業綠色發展為目標,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研發的LNG、甲醇、氫、氨、電池、風帆等多種新型動力船舶代表性產品。展示模型包括49900噸甲醇雙燃料化學品/成品油船、30萬噸甲醇雙燃料超大型油船(VLCC)、風帆助推VLCC(兩對帆)、21萬噸氨燃料散貨船、15000TEU甲醇動力集裝箱船、改進型風帆裝置動態展示模型,以及助力實現零碳未來的碳捕集利用與儲存(CCUS)產業鏈產品。
“中國船隊未來共同的發展趨勢是綠色化、智能化。”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MARIC)副院長朱建璋向記者表示,中國已擁有各種船型的設計建造能力。中國在集裝箱船、油輪、氣體船方面的設計能力都很強,在低碳化與智能化方面,也已與國外并駕齊驅,陸續推出多種低碳燃料船型。未來,需要在進一步提升船只性能的同時,不斷適應低碳政策,并探索電子信息和智能化發展與行業的結合。
朱建璋表示,作為國內領先的船舶總體設計單位,MARIC圍繞“創新機遇未來”,聚焦“綠色智能低碳”以及數字化技術,持續開展綠色船舶、智能船舶、極地船舶等關鍵技術攻關,相繼研發了一批技術領先、性能優異的新船型。未來,該院將密切跟蹤海洋氫能裝備、氨/甲醇等替代燃料等新技術新領域,不斷深化裝備技術體系、總體概念方案、替代燃料推進等關鍵系統研究,引領我國船舶工業綠色船型技術的高質量發展。
“海洋是我們的未來,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是國家戰略更是全球矚目的焦點。我們不斷打破行業技術壁壘,攻堅克難,在綠色發展上已布局多年,在全球范圍內推出一系列大型綠色環保船型新產品。”中國船舶相關人士表示,近年來,公司持續通過創新驅動,調整產品結構,聚焦主業整合資源,向超大型集裝箱船、LNG船、雙燃料船、大型郵輪、豪華客滾船、PCTC船等新型高效、綠色、節能、環保及技術復雜型的中高端產品領域轉型,成為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產品結構最全的造船旗艦上市公司。
提升產業鏈配套能力
“通過造船產業鏈的不斷延伸,船舶從一種交通工具延伸出一整個海洋經濟和裝備產業的上下游。”中國船舶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近年來,中國船舶旗下企業切入“高、精、尖”高端船舶產品細分市場,進一步鞏固和提升了產業鏈整體競爭優勢,形成產品多樣化、建造數字化、產業綠色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格局。
在中國國際海事會展上,記者注意到,作為船舶全產業鏈“鏈長”,中國船舶集團以產業鏈配套能力為主線,重點展示了自主可控主機及相關產品、關重件、LNG產業鏈配套產品、船用低碳環保設備、船用電力系統、船用電子設備、艙室機械和甲板機械等。中國船舶集團表示,集團公司在業界已經形成了最為完整齊全的船舶動力機電配套產業鏈,并引領行業實現關鍵技術自主可控和低碳環保、智能化升級。此外,集團公司充分發揮船舶技術溢出效應,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步伐,強力推進科技應用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相關成果。
郵輪游船游艇產業(三游產業)被譽為“漂浮在黃金水道上的黃金產業”,產業鏈長、帶動性強、覆蓋面廣、國際化程度高,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產業。以即將在明年元旦正式投入運營的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為例,作為目前全球最復雜的單體機電產品,“愛達·魔都號”擁有136個系統、2萬多套設備,線纜超過4300公里,整船零部件數量達到2500萬個,相當于C919大飛機的5倍、復興號高鐵的13倍。在充分利用船上空間進行功能布置的同時,大型郵輪還需要充分考慮載客運營的實際需求等因素,結構的特殊性、工藝的復雜性、建造的艱巨性以及全球性的供應鏈協同等因素,也對大型郵輪總布置設計的關鍵技術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艘國產大型郵輪的設計建造和自主運營,標志著中國郵輪已形成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