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數據...
        1. 高端制造|生態環保|汽車|房地產|家居建材|家電|服裝|時尚前沿|健康|醫藥|教育培訓|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運|食品飲品|科技|互聯網|手機通信|電子|商業|金融保險|證券|安防|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綜合

        2. 當前位置:南方企業新聞網>要聞> 經營參考>正文內容
          • “央媽”終于出手 這一萬億元與你我都有關
          • 2022年03月16日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張均斌

          提要:市場仍有擔憂,比如這是否意味著中國開啟財政貨幣赤字化的大門,是否預示著央行降準?很快,央行就下場辟謠:人民銀行結存利潤主要來自過去幾年的外匯儲備經營收益,不會增加稅收或經濟主體負擔,也不是財政赤字。中國人民銀行作為央行,依法向中央財政上繳結存利潤,不會造成財政向央行透支。

          今年又是花大錢的一年。一晃眼,新冠肺炎疫情這只“黑天鵝”已經在全世界駐足了三年之久。三年來,財政部和央行花了大力氣,試圖穩住中國經濟的航向。眼看“財爸”手頭日益吃緊,“央媽”終于出手了,1萬億元利潤直接上繳中央財政。不得不感慨,“央媽”一出手就是1萬個“小目標”。

          據其官網披露的信息看,這1萬億元利潤主要來自過去幾年的外匯儲備經營收益。

          各國央行都被稱為銀行的銀行。銀行的主要利潤來自存貸之間的利息差和投資收益,央行也基本一樣。央行雖然不以利潤為目的,但是執行貨幣政策過程中會“被動賺錢”,利潤的來源本質上也是資產負債的“利差”。

          央行的財務收入主要包括利息收入、業務收入、其他收入;財務支出則主要包括利息支出、業務支出、管理費支出等。從資產端看,外匯儲備是我國央行持有的主要資產。從負債端看,貨幣發行和存款準備金構成了央行主要的負債。

          大家跟外國做生意,賺了美元,如果你不在外國消費,就要去銀行把美元換成人民幣,銀行再拿你的這筆美元去跟央行換人民幣,美元最終就留在了央行,這就構成了我們的外匯儲備。央行拿著這些外匯去國外投資賺取收益。

          中國外匯儲備已經多年穩居世界第一,截至2022年2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2138億美元。算一筆賬,超3.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假設收益率2%,匯率6.5,2年時間,就有0.83萬億元的收益。過去兩年,央行還有平均13萬億元的對政府債權和商業銀行債權,假設收益率也是2%,也有0.52萬億元的收益。

          所以,向“財爸”上繳1萬億元,“央媽”還是很輕松的。

          解決了“為什么能”的問題,還得回答“為什么要”。夫妻關系中,誰管錢是門大學問。在我國,“央媽”管錢,“財爸”管賬,日常生活中,兩方雖然也會偶有爭論,但都是為了“家庭”著想,為了維護我國宏觀經濟的穩定。

          這幾年經濟面臨的壓力大家應該都感受到了,總理在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說了,今年工作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面對新的下行壓力,要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怎么做?一方面減稅退稅,保持企業的活力;一方面政府下場投資、消費,一句話,就是政府花錢,以此帶動市場整體的活力。

          但是勒緊褲腰帶生活好幾年,“財爸”的錢也不夠了,又不能無限制地借錢給未來留下太多風險,所以今年政府的方案除了跨年度的資金調節,就是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上繳利潤。

          “財爸”說,安排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上繳利潤,是我國的慣例做法,是統籌財政資源、跨年度調節資金的重要手段,也是世界主要經濟體的通行做法。

          之所以要一而再再而三強調“合法性”,乃至“國際性”,自然是因為此前沒有這么做,至少從“國家賬本”里很難看出來。

          我國“國家賬本”由四本賬構成——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社會保險基金預算。

          梳理近幾年的“國家賬本”,2015年-2018年各年均有“部分國有金融機構和中央企業上繳利潤”,列入一般公共預算非稅收入的“國有資本經營收入”科目,但沒提“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的事。

          2019年“國家賬本”該科目下出現了“特定金融機構和央企上繳利潤”。當年國有資本經營收入(特定金融機構和央企上繳利潤)為6659.03億元,為預算的117.9%,比預算超收1009.03億元。市場分析,這里的特定金融機構就是指中投公司、央行等。

          疫情發生以來,我國暫停了該項舉措。“財爸”的說法是,為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留有一定的政策空間。今年,預留的政策空間要釋放一些了。

          2020年和202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以“青山”喻指市場主體也就是企業,先是“留得青山,贏得未來”,后是“青山常在,生機盎然”。今年,政府希望“雪中送炭”,助其“煥發生機”。

          市場仍有擔憂,比如這是否意味著中國開啟財政貨幣赤字化的大門,是否預示著央行降準?很快,央行就下場辟謠:人民銀行結存利潤主要來自過去幾年的外匯儲備經營收益,不會增加稅收或經濟主體負擔,也不是財政赤字。中國人民銀行作為央行,依法向中央財政上繳結存利潤,不會造成財政向央行透支。

          學術上的理念仍可爭論,但回過頭來看,政府的收入來自老百姓的稅收,銀行的利潤來源也是老百姓,最后這錢用來“放水養魚”,總歸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央媽”也說了,這1萬億元主要用于留抵退稅和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支持助企紓困、穩就業保民生。

          這筆錢,和中國企業參與全球競爭的底氣有關,和一家辛苦維持的小餐廳有關,和一個到處求職的父親有關。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錢”的去向關系到千家萬戶的民生福祉,且看2022年政府如何花好這筆錢。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責任編輯:蔡媛媛
          相關新聞更多
            沒有關鍵字相關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