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密集涌入 各地爭相打造“低空之城”
- 2024年11月06日來源:中國網
提要:“適飛空域逐步擴大,將有效促進下游應用迅猛發展,進而帶動無人機需求增長,推動制造企業有效降低成本。”孫延楊說,“發展低空經濟,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至關重要。”
2024年被稱為“低空經濟元年”,資本密集涌入低空經濟賽道,各地爭相打造“低空之城”。《山東省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近日印發,提出到2027年低空經濟規模達到1000億元。
2023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已超5000億元,2035年有望達到3.5萬億元。業內人士認為,低空經濟潛力巨大。當前,低空經濟發展仍面臨一些挑戰。在技術方面,飛行器高效安全飛行和長續航、輕量化、低噪聲等技術有待進一步突破。同時,低空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商業模式不清晰等因素影響了商業化進展。
多地出臺政策
2024年,低空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在此背景下,各地相繼出臺政策,為低空經濟發展護航。
山東提出,到2027年,全省低空飛行綜合保障水平走在全國前列,打造省級綜合飛行服務站和3個以上市級低空飛行管理服務平臺,建成35個通用機場、400個數字化低空航空器起降平臺。開通50條以上市內無人機航線和20條以上城際無人機物流航線,載貨無人機實現常態化飛行,載人無人機實現商業化飛行。
《濟南市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引育產業鏈相關企業200家以上,產業規模突破200億元;建成300處各類起降設施;開通100條以上低空航線,商業飛行取得突破性進展。
今年8月,《上海市低空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7年)》印發,明確到2027年建立低空新型航空器研發設計、總裝制造、適航檢測、商業應用的完整產業體系,打造上海低空經濟產業創新高地、商業應用高地和運營服務高地,核心產業規模達到500億元以上,在全球低空經濟創新發展中走在前列。聯合長三角城市建設全國首批低空省際通航城市,建成全國低空經濟產業綜合示范引領區,加快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天空之城”。
《北京市促進低空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7年)》明確,北京力爭通過三年時間,低空經濟相關企業數量突破5000家,低空技術服務覆蓋京津冀、輻射全國,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
部分地區設立產業基金,加大力度支持低空經濟發展。北京、安徽、廣州、成都、南京、蘇州等地均設立了低空經濟基金。
華控基金早在2019年就開始布局低空經濟領域,先后投資了騰盾科創、卓翼智能、迅蟻科技、沃飛長空等整機制造企業,以及金天鈦業、盟維科技、華天軟件、六分科技等關鍵材料、零部件、定位系統企業。《華控基金低空經濟發展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是培育和發展低空經濟的沃土,將造就低空經濟萬億級產業。
拓展應用場景
低空經濟應用場景日益豐富,物流、應急救援和氣象服務成為相關企業瞄準的重點領域。
騰盾科創是智能飛行器研發制造及應用頭部企業。今年8月,公司自主研發的大型雙發無人運輸機在自貢鳳鳴通航機場成功首飛。該型無人機具備2噸級商載能力。另外,騰盾科創的雙尾蝎系列無人機在應急救援和人工影響天氣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進一步拓展商用市場,騰盾科創于2023年成立了四川騰盾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騰盾商用”)。騰盾商用總經理孫延楊表示:“我們將主要圍繞應急救援、氣象服務、貨運物流和林草巡護等方面開展業務。目前,我們擁有10余款機型,包括固定翼、旋翼和特種飛機,無人機產品譜系全面,可以根據客戶需求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
縱橫股份發力低空數字經濟業務,以無人機搭載相機、傳感器等載荷設備對地面實現遙感監控,為社會治理進行數據賦能。
eVTOL綜合運營服務商合利智能總裁張驛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以文旅為切入口,拓展eVTOL應用場景。”從攜手前海人壽醫院遠程運輸臨床標本,到與千旅集團共同在千島湖打造全國首家eVTOL低空飛行生活館,合利智能不斷拓寬低空經濟的應用場景。
面臨發展瓶頸
技術、基礎設施以及空域管控等是影響低空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適飛空域逐步擴大,將有效促進下游應用迅猛發展,進而帶動無人機需求增長,推動制造企業有效降低成本。”孫延楊說,“發展低空經濟,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至關重要。”
作為低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eVTOL仍處于商業化初期。張驛表示:“eVTOL的性能及關鍵技術仍在不斷優化和完善。同時,作為一個新興行業,eVTOL的運行管理尚處于探索階段。eVTOL具備獨特的垂直起降能力,傳統的大型航空器運行管理模式不能直接套用于eVTOL,需要充分考慮eVTOL的特點進行創新和調整,這是一個長期且復雜的過程。在監管方面,需要充分平衡創新與管制,通過示范應用等方式,激發并培育市場需求。”
從長遠看,張驛看好低空經濟的發展前景。“至于哪些應用場景率先實現商業化運作,關鍵在于其是否具備自我造血、持續盈利能力,能否構建完整的商業模式閉環。這也是當前整個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張驛說。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