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數據...
        1. 高端制造|生態環保|汽車|房地產|家居建材|家電|服裝|時尚前沿|健康|醫藥|教育培訓|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運|食品飲品|科技|互聯網|手機通信|電子|商業|金融保險|證券|安防|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綜合

        2. 當前位置:南方企業新聞網>要聞> 財經觀察>正文內容
          • 促消費不能止于消費券
          • 2023年07月08日來源:經濟日報

          提要:客觀來看,消費券更多發揮的是短期效應,注重的是從增強消費意愿上發力,是一種“助燃劑”。激活中國消費“強引擎”,根本上還是要完善長效機制,促進居民就業改善和收入增加,讓更多人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

          客觀來看,消費券更多發揮的是短期效應,注重的是從增強消費意愿上發力,是一種“助燃劑”。激活中國消費“強引擎”,根本上還是要完善長效機制,促進居民就業改善和收入增加,讓更多人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

          隨著暑期消費升溫,新一輪消費券正在各地密集發放,數額從幾百萬元至上億元不等。據觀察,此輪消費券活動力度大、針對性強,不僅包括餐飲、零售、文旅等領域,汽車、家電等大宗商品消費更是成為重點,體現出實物消費與服務消費共同促進,高頻次消費品與耐用消費品并重的特點。

          今年6月底至8月,海南將舉辦2023第二屆海南國際離島免稅購物節,期間將發放2000萬元免稅購物政府消費券;7月至9月,浙江寧波將發放總額2億元的“激情暑期”寧波消費券;6月21日至8月31日,河南鄭州開展2023年“樂駕一夏”汽車煥新季活動,共發放5000萬元汽車消費券;6月3日至7月16日,北京發放新一批“京彩綠色消費券”,涉及電腦、空調、掃地機器人等55大類超兩萬款商品。據商務部不完全統計,僅家電領域,今年以來各地計劃投入的促進家電消費資金就超過25億元。

          小小一張消費券,應用得當可以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乘數效應。對于消費者來說,消費券屬于“心理賬戶”中的“意外之財”,相當于增加了當期的可支配收入。一些想買舍不得買、可買可不買、可現在買也可未來買的潛在消費需求,因為消費券可能轉化為現實購買力。對于企業來說,由于消費券的使用場景一般是滿減抵扣,客觀上能夠幫助企業獲得更多客流,帶來更大的交易規模。對于整體消費市場來說,消費券可以在特定時間內快速轉化為消費,是激發消費活力、提振消費信心的重要抓手。

          這么多輪活動下來,消費券依然受歡迎嗎?是的。5月20日,成都汽車消費獎勵活動正式開啟申領,個人消費者購買符合條件的新能源汽車給予每人8000元獎勵,12500個名額48小時內被全部領完。6月16日,2023“惠購湖北”首批家電消費券開始線上線下同步投放,當天核銷7.16萬張,核銷3100萬元,直接帶動消費金額4億元。相關研究顯示,消費券的杠桿率達到3.4至5.8,也就是1元的有效消費補貼可以帶動3.4元至5.8元的新增消費。例如在遼寧沈陽,今年以來消費券整體實現了3.4倍的直接拉動作用,星級酒店、餐飲老字號等消費場景達到3.7倍,兩款10元游惠民消費券更是被100%核銷使用。

          也有觀點認為,消費券具有一定“擠出效應”。消費券帶來的未必是新增消費,也可能是提前消費,消費行為只是在時間上發生了轉移。通過消費券節省下來的錢,也不一定用于其他消費,而是轉化為了儲蓄。由于消費券不是經常的、穩定的、可預期的,難以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消費能力和心理預期。此外,消費券“誰來發、發給誰、發多少、怎么用、買什么”,規則設計如何兼顧效率與公平、當前與長遠,不僅考驗地方政府的財政能力和管理水平,也直接影響消費者的獲得感。無視地方實際情況和消費者真實需求,盲目跟風、倉促投放,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今年以來,我國消費市場加快恢復,但與接觸型、聚集型消費相比,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恢復相對滯后。央行發布的第二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對于未來3個月準備增加支出的項目,選擇“旅游”的居民占比上升2個百分點至26%,是唯一的增加項;選擇“大額商品”的占比下降1.2個百分點至17.7%,繼續走低。隨著暑期消費旺季的到來,居民出行旅游、休閑購物等消費需求將進一步釋放,各地推出的消費券等促消費政策和活動,有望為消費市場再添“一把火”。

          客觀來看,消費券更多發揮的是短期效應,注重的是從增強消費意愿上發力,是一種“助燃劑”。更好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僅靠消費券顯然是不夠的。激活中國消費“強引擎”,根本上還是要完善長效機制,加快推動出臺支持恢復和擴大消費的系列政策措施,促進居民就業改善和收入增加,提高消費能力,讓更多人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責任編輯:蔡媛媛
          相關新聞更多
            沒有關鍵字相關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