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過度借貸營銷陷阱 切莫“以貸養貸”“以卡養卡”
- 2022年04月21日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彭江
提要:消費者應樹立理性的消費觀,堅持量入為出,合理使用信用卡、小額信貸等服務。消費者還需明白,使用消費信貸服務后,需依照合同按期償還本金和息費,信用卡分期、信用貸款等息費未必優惠。應從正規金融機構和渠道獲取信貸服務,不輕信非法網絡借貸虛假宣傳,遠離不良校園貸、套路貸等掠奪性貸款侵害。
隨著個人消費信貸服務越來越方便,消費者即時支付壓力大為減輕。與此同時,消費者頻繁使用消費信貸,也易引發過度負債、征信受損等風險,要擦亮雙眼,避免落入過度借貸營銷陷阱。
應看到,市場中還存在部分金融機構過度授信、信用卡分期手續費或違約金過高、暴力催收等亂象。一些機構挖掘用戶的“消費需求”后,不顧消費者綜合授信額度及還款能力等實際情況,過度營銷、誘導超前消費,致使消費者出現過度信貸風險。面對此類陷阱,監管部門應加大打擊力度,消費者也要提高判斷能力。
消費者應樹立理性的消費觀,堅持量入為出,合理使用信用卡、小額信貸等服務。消費者還需明白,使用消費信貸服務后,需依照合同按期償還本金和息費,信用卡分期、信用貸款等息費未必優惠。應從正規金融機構和渠道獲取信貸服務,不輕信非法網絡借貸虛假宣傳,遠離不良校園貸、套路貸等掠奪性貸款侵害。
在消費過程中,消費者還應提高權益保護意識。認真閱讀合同條款,不隨意簽字授權,注意保管好個人證件、賬號密碼等信息。不隨意委托他人簽訂協議、授權他人辦理金融業務。一旦發現侵害自身合法權益的行為,要及時選擇合法途徑維權。
需要注意的是,有機構誘導消費者把消費貸款用于買房、炒股等非消費領域。消費者應認識到,違規將消費信貸獲取的資金流向非消費領域,終需承擔相應后果,切莫“以貸養貸”“以卡養卡”,墜入陷阱。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