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數據...
        1. 高端制造|生態環保|汽車|房地產|家居建材|家電|服裝|時尚前沿|健康|醫藥|教育培訓|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運|食品飲品|科技|互聯網|手機通信|電子|商業|金融保險|證券|安防|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綜合

        2. 當前位置:南方企業新聞網>要聞> 科技>正文內容
          • 創新引擎再提速 我國未來產業蓬勃發展
          • 2024年03月22日來源:人民網

          提要:近年來,未來產業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作為孕育發展新機遇和塑造經濟新動能的先導性產業,未來產業正成為各國搶占科技制高點、贏得產業主導權的焦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制定未來產業發展規劃,開辟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創建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

          首個四臂腹腔手術機器人、全新靶向DNA和RNA基因編輯技術、全球首創的葡萄糖激酶激活劑……在上海浦東,基因編輯、合成生物、AI生物制造等產業正在蓬勃發展。

          近年來,未來產業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作為孕育發展新機遇和塑造經濟新動能的先導性產業,未來產業正成為各國搶占科技制高點、贏得產業主導權的焦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制定未來產業發展規劃,開辟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創建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重大方向列入未來產業,指明了未來產業的發展重點和方向。

          多位專家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表示,統籌布局未來產業,應依托于技術之間、技術與產業之間的深度融合,打造未來技術應用場景,引導市場主體向更先進的生產力聚集,催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加速培育若干未來產業,提升社會生產力水平,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數據顯示,今年1—2月,國內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9.4%,其中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10%,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7.8%。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投資增長11.6%,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投資增長33.1%。

          “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有利于推進產業創新發展,同時,產業創新需要公平的市場環境和友好的社會氛圍。”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系教授、產業創新MBA項目學術主任朱恒源認為,未來要重視開發新需求、探索新應用、發展新產業,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

          量子技術蓬勃發展是我國前瞻布局未來產業的一個縮影。近日,我國量子科技研發取得新進展,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上線運行,整機運行效率進一步提升。去年10月,“九章三號”刷新了光量子信息的技術水平和量子計算優越性的世界紀錄。

          綠色發展是未來產業規劃的基礎,將低碳轉型理念納入經濟規劃與產業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的關鍵要素。3月21日上午,一輛帶有氫元素標志的藍色列車以時速160公里在試驗線上滿載疾馳,標志著我國自主研制的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在長春成功試跑。

          據了解,該列車最高續航里程可達1000公里以上,應用了多儲能、多氫能系統分布式的混合動力供能方案,采用氫電混動能量管理策略和控制系統,凸顯了氫能源技術研發應用在交通載運裝備領域的科技支撐作用。

          工信部此前發布的2023年度綠色制造名單顯示,我國已建成1488家全國綠色工廠、104家綠色工業園區和205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綠色生產方式不斷完善。

          以數據中心、智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承載著支撐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任。近日發布的《綠色算力技術創新研究報告(2024年)》指出,我國算力綠色發展的側重點正在向實現產業用能、生產和應用的全鏈條綠色發展。

          可持續的產業生態亟需高效可靠的管理體系,在保證生產和服務不斷優化的基礎上,支持產業建設可持續性發展。

          “應以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和未來產業培育為突破口,打造新增長引擎。”在朱恒源看來,要充分利用中國市場規模大、多樣性高、產業體系完備的優勢,促進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資源向新興產業轉移。

          業內專家表示,要想在未來產業發展上尋找制勝“新賽道”,必須強化基礎研究,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要持續增加對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勵學科交叉融合和協同創新。同時,強化產學研合作,助力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為未來產業發展夯實技術底座。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責任編輯:張蘇婧
          相關新聞更多
            沒有關鍵字相關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