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數據...
        1. 高端制造|生態環保|汽車|房地產|家居建材|家電|服裝|時尚前沿|健康|醫藥|教育培訓|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運|食品飲品|科技|互聯網|手機通信|電子|商業|金融保險|證券|安防|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綜合

        2. 當前位置:南方企業新聞網>要聞> 科技>正文內容
          • 巨一科技巨額存貨“泰山壓頂” 職工薪酬變化令人迷惑
          • 2021年05月24日來源:中國網

          提要:巨一科技不僅是其賬面上長期存在高額的存貨,嚴重影響了公司流動性,且大量銷售款處于應收狀態,短期內無法變成“真金白銀”也是一個很大問題,一旦出現壞賬,則公司的業績將會明顯受拖累。

          作者:王宗耀

          巨一科技不僅是其賬面上長期存在高額的存貨,嚴重影響了公司流動性,且大量銷售款處于應收狀態,短期內無法變成“真金白銀”也是一個很大問題,一旦出現壞賬,則公司的業績將會明顯受拖累。

          作為北京奔馳、一汽大眾、寧德時代以及處于風口浪尖上的車企特斯拉供應商,在IPO前夕獲得“美的”等資本支持的巨一科技按理說有不錯的發展前景,可從其招股書和首輪問詢函答復內容所反映的情況看,公司在經營中卻似乎存在著不小的危機。

          在《巨一科技估值暴增背后現“美的”身影,獨董身兼6公司恐難有效履職》文章中,《紅周刊》記者曾指出:巨一科技業績不穩定,近年來出現大幅下滑的現象,而公司“造血”能力也不佳,時有“失血”狀態出現。而實際上,在其資金鏈緊張的背后是其運營“生態”出現了問題:賬面上長期存在高額的存貨,嚴重影響公司流動性;大量銷售款處于應收狀態,短期內無法變成“真金白銀”也有壞賬計提風險等。

          巨額存貨擠占流動資金

          從巨一科技招股書及首輪問詢回復內容來看,2017年至2020年,公司賬戶上的存貨賬面余額分別高達7.3億元、10.39億元、11.98億元和13.68億元,其中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存貨增幅分別達到42.43%、15.30%和14.06%。對此情況,巨一科技在招股書中表示,公司存貨規模較大,主要由于智能裝備項目周期較長,導致在產品驗收前,其存貨的賬面價值金額較高。隨著公司生產規模的擴大,存貨規模會進一步增加。如此表述說明,公司賬戶上所存在的巨額存貨將是常態,且規模可能在以后還會持續增加。

          問題在于,對于一家年銷售規模僅有十多億元的企業來說,每年十多億元的存貨規模是個嚴峻問題,不但令公司存在巨大的存貨跌價風險,而且還會大量占用資金,嚴重影響企業的流動性,拖累企業運營周轉,為解決這一問題,企業只有不斷地從外部獲得資金充實流動性,但《紅周刊》記者在上期文章已經提到,巨一科技有大量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已被抵押,其自身的融資能力已經不足。

          同樣影響到公司資金周轉的還有“回款”的問題,產業鏈上的弱勢地位讓公司有大量資金被客戶占用,大量應收款項等待收回。

          招股書披露,報告期內(2017年~2020年6月)反映巨一科技經營回款情況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科目的金額分別為8.55億元、12.18億元、11.33億元和7.5億元,從數據變化來看,其2019年現金回款狀況開始變差,在公司當年營業收入大幅增長22.03%的情況下,“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卻同比下滑了6.97%,如此情況說明有大量的銷售未能及時回款而形成新增經營性債權。

          在經營性債權科目,如果單看公司的應收賬款,金額尚不算大,報告期內分別為1.97億元、2.67億元、2.33億元和2.16億元,其中2019年的應收賬款還是減少的,在當年回款不佳的狀況下,如此情況意味著公司有大量經營性債權并不是以應收賬款的形式存在的,而是形成了應收票據、應收款項融資、合同資產等債權,若將這幾項都算上,則相關債權金額報告期內分別達到5.64億元、6.3億元、7.48億元和5.12億元,不僅應收部分規模不小,且增速也不低。而大量應收款項的存在,一方面需要計提大量的壞賬準備,影響公司的業績,另一方面也必然對公司的流動性產生不小的影響。雖然公司通過應收款項融資尚能實現部分債權變現,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同樣也會增加相應資金成本的。

          大量產能閑置,募資擴產恐形成資源浪費

          在此次IPO募資中,巨一科技擬募集資金逾20億元,其中有5億元是用于補充運營資金的,然而因公司有大量資金沉淀在存貨和經營性債權中,導致其流動性不足,資金緊缺,再加上自身的融資能力不足,即使此次IPO募集的資金在短期內能解決運營資金暫時不足問題,但隨著公司經營規模的擴大,其存貨、經營性債權擠占流動性的問題依然會愈演愈烈,屆時一旦出現大量壞賬和跌價損失,則對公司的業績必然會帶來明顯負面沖擊。

          從公司此次IPO的幾個募投項目來看,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資金是用于擴大產能的,比如其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驅動系統產業化項目,就擬使用募集資金6.74億元,通過新建生產廠房、倉庫等生產配套設施,構建新能源汽車電驅動系統產品生產及組裝、測試生產線以及智能倉儲、物流系統。然而問題在于,即使該募資項目順利完工投產,新增的產能未來如何消化仍然是個很大的問題。

          從招股書披露的數據來看,其新能源汽車電驅動系統產品在報告期內一直在擴產,但產能利用率卻一直很低。2017年時,其相關產品的產能為8萬臺/套,其后在2018年和2019年又分別增加了2萬臺/套,產能達到12萬臺/套,然而在整個報告期內,其產量最高的2018年,產能利用率最高也僅為71.78%,其后產量出現了下滑,產能利用尚不足6成;2020年上半年,產能利用率更是下滑到不足1成,這意味著巨一科技有大量產能處于閑置的狀態,如此情況之下,公司仍舊打算投資數億元擴大產能的做法,是否合理就很值得商榷了。

          對此,巨一科技表示:“公司同一平臺的不同產品在機械結構、電氣特性、控制策略、功率輸出等領域都存在一定差異,不同整車企業之間購買的產品無法直接替換使用。因此,公司需要對產能保留一定的余量,以應對集中提貨高峰期間的排產壓力及保持獲取新客戶、新項目時的競爭力。”然而,如果說巨一科技已經獲取大量訂單,預計足以消化公司現有產能,那么其目前預留產能的解釋尚且可以理解,可問題在于,在整個報告期內,巨一科技的產能利用率一直上不去,且從2018年已經開始逐年下滑了,產能的大量閑置已經造成資源的浪費,可其卻解釋為預留產能,還要繼續大幅擴張,這明顯有“狡辯”之嫌。

          此外,巨一科技認為,財政補貼加速退坡及最終退出的預期,暫時中斷了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高速增長的勢頭。2019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為-4%,出現下滑,行業進入階段性調整。疊加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的影響,其產能利用率暫時不達預期。然而,財政補貼退坡后,在后續很長一段時間都會產生影響,而我國在疫情控制方面雖然做的比較好,但全球新冠疫情的不利影響卻仍然不容小覷,此外這兩年陸續有同行業公司在投產擠占市場份額,如此情況下,在后續其產能利用情況能否超過此前水平尚不可知下,選擇進一步擴產的做法實在是令人擔憂的。

          況且,巨一科技也曾表示,公司訂單的獲取往往需要經過客戶驗廠、初期產品開發、生產件批準、量產批準等流程,周期較長。這意味著,其新客戶開發不但難度很大,而且周期也相當長,在此情況下,與其急著募資擴產,還不如想辦法把現在的產能充分利用起來或更有利于公司發展。

          至于其擬投資2.6億元的汽車智能裝備產業化升級建設項目,本身的必要性也是令人生疑的。從該公司的收入構成來看,智能裝備整體解決方案占到了其營業收入的6成以上,2020年上半年則超過9成。其該項業務的主要下游客戶為汽車整車生產企業、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和動力電池生產企業。然而,此類企業大幅擴產,加大產能建設的高峰期為2017年和2018年,其中2017年,北汽銀翔汽車有限公司、國機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廣州汽車集團乘用車有限公司、奇瑞新能源汽車技術有限公司、廣州小鵬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紛紛投資擴產上馬項目;2018年,則有特斯拉、中國長安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也上馬了多個擴產項目。到了2019年和2020年時,這種擴產的熱度已經有大幅減弱跡象。如此情況下,意味著巨一科技智能裝備整體解決方案業務未來想要實現增長的壓力是大增的。

          從行業競爭角度來看,巨一科技還面臨著諸多強大的競爭對手,在其兩項主要業務中,從事智能裝備整體解決方案的外資企業有早在1997年就正式進軍中國市場包括柯馬(上海)工程有限公司,有全球技術領導企業上海 ABB工程有限公司,還有世界自動化生產領域和裝配線解決方案的領先供應商庫卡;而國內競爭對手中,有從事汽車動力總成智能裝測生產線的上市公司機器人、豪森股份、天永智能,有從事白車身智能連接生產線的大連奧托、哈工智能(天津福臻)、三豐智能(鑫燕隆),有從事動力電池智能裝測生產線的先導智能、贏合科技等企業。上述企業中,諸多公司相關業務的收入規模遠超巨一科技。而在新能源汽車電驅動系統領域內,競爭企業有總部位于美國博格華納,有博世與上汽成立的合資公司聯合電子,有大洋電機2015年收購上海電驅動、正海磁材2015年收購上海大郡,還有英搏爾、匯川技術、精進電動等諸多企業。

          從資料來看,巨一科技顯然并不缺乏競爭對手,即意味著相關產品的市場競爭是相當激烈的,在這種狀況之下,其本身的現有產能尚且存在大量閑置而不能充分利用,此次卻仍然準備投入大量資金大幅擴產,一旦其未來產能無法消化,資源浪費自不必說,大量須計提的資產折舊恐怕也能將其業績拖入虧損的泥潭。

          一邊是營收大增,另一邊是職工降薪出現下降

          根據招股說明書數據,報告期各期末,巨一科技的員工人數分別為1306人、1688人、1705人和1664人,其2018年職工人數大幅提升,但是到了2020年上半年職工人數則減少了不少。對此,巨一科技在首輪問詢函答復中表示,“2020年上半年公司業務受新冠疫情影響,員工因個人原因離職,公司未及時招聘到相關崗位人員。”此外,其還提供了詳細的員工結構變動數據,根據數據來看,2020年末,公司的員工人數又出現了回升,期末人數達到了1829人。

          此外,巨一科技在對期間費用進行說明時,詳細介紹了其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研發費用的詳細構成情況,其中就包括銷售人員、管理人員和研發人員的合計薪酬金額;而在介紹主營業務成本時,則介紹了其中的直接人工的詳細情況,該數據便是生產人員的薪酬。結合其披露的報告期期末員工人數及薪酬數據,不難核算出其各類員工的人均薪酬金額。然而令人疑惑的是,2017年時,其銷售人員的人均薪酬金額高達20.47萬元,然而2018年則出現了大幅下降,僅剩下18.04萬元,下降幅度為11.85%。2019年雖然略有增長,但是到了2020年則進一步下降到16.75萬元,仍舊下降了11.42%,波動情況非常大。

          管理人員收入情況與銷售人員收入波動趨勢相似,只是相比銷售人員,管理人員2017年到2018年的人均薪酬下降幅度更大,從28.74萬元下降到了21.39萬元,下降幅度達25.57%。相對來說,生產人員的薪酬在2019年波動是最大的,從2018年的5.69萬元增加到了8.84萬元,當年的增幅高達55.39%,可隨后的2020年又減少到了6.96萬元,出現21.35%的降幅。

          整個報告期內,始終保持增長的只有研發人員薪酬,2017年和2018年分別增長了14.72%和13.92%,只是到了2020年,增長情況有所放緩,僅增長了3.79%。

          值得一提的是,不論是2018年,還是2019年,其營業收入是皆有增長的,而增長幅度分別達到15.41%和22.03%,如此情況之下,其銷售人員和管理人員薪酬卻出現了大幅下降,顯然是讓人疑惑的。

          有意思的是,巨一科技在首輪問詢答復中,也對其銷售人員、管理人員和研發人員的人均薪酬進行了核算,而核算結果卻與上述核算數據大相徑庭,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該公司核算中采用了平均員工人數。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其核算所采用的平均人數與其披露的期末員工人數卻相差甚遠,以銷售人員來說,其核算采用的平均銷售人員數量方別為65人、63人、84人和92人,而在正如前文表中數據,其期末的銷售人員人均數量卻分別為68人、80人、100人和121人。

          顯然,如果從期末人數來看,隨著企業銷售規模的增長,銷售人員數量持續增加顯得合情合理。然而如果從平均數量看,隨著銷售規模的擴大,其2018年銷售人員的人數竟然比2017年還少,這就顯得很奇怪了,畢竟從薪酬角度看,既然按照平均人數核算,2018年其銷售人員薪酬在增加,那么其員工又為何要大幅離職,導致當年平均人數下降呢?

          此外,其管理人員2019年和2020年的期末人數均比平均人數少,而銷售人員、研發人員的數量則在整個報告期內,期末人數均遠超平均人數,這意味著隨著銷售規模的擴大,其他人員越來越多,惟獨管理人員卻越來越少,難道其經營擴大反而不需要管理人員了?

          從其期末研發人員和平均研發人員數量對比來看,除了2019年,其他年份前后均相差數十人之多,這意味著其研發人員并不穩定,存在很大的流動性,作為一家標榜自己很注重研發,且研發人員薪酬一直在增長的公司,研發人員流動性如此之高又該如何解釋呢?

          在招股書中,不論是介紹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的比例時,還是介紹員工社保繳納情況時,公司均采用了期末員工人數的占比數據,惟獨到了首輪問詢答復函中,就突然改變了統計口徑,采用了從來沒在招股書中提及過的年度“平均人數”,而其所謂“平均人數”并沒有相關會計師事務所的核實說明,因此,相關數據的真實性就很令人生疑,而依據該數據核算出的人均年薪到底有多大可信度,恐怕也是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責任編輯:雨燕
          相關新聞更多
            沒有關鍵字相關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