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緊監管“籬笆” 維護金融市場穩健運行
- 2023年11月06日來源:中國證券報
提要: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日前表示,加快推進金融穩定法立法工作,推動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等重點法律法規修訂,推進非銀行支付機構條例、保險資金運用監督管理條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條例、上市公司監督管理條例、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公司債券管理條例等重要立法修法項目。研究完善金融領域定期修法協調機制。
“全面加強金融監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切實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對后續我國金融監管工作提出明確要求。
專家認為,應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后續應突出重點、精準發力,著重做好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范,維護好金融市場的穩健運行。
全面加強金融監管
隨著金融業綜合經營深入發展,跨市場、跨行業、跨領域的交叉性金融產品不斷涌現,金融風險更具隱蔽性、復雜性和傳染性。因此,全面加強金融監管至關重要。
在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看來,未來幾年,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將成為我國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
目前,全面加強金融監管的頂層設計已出爐。在今年3月《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發布以來,中央金融委員會、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等相繼組建,監管職責進一步厘清,有助于減少監管交叉和監管空白,提升監管質效,更好地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
連平認為,應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尤其加強對跨行業、跨市場的金融業務,不同類型機構間的交叉業務,多層嵌套的復雜運行結構或金融產品以及各類金融行為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監管。
在監管交叉以及監管空白領域,應充分運用金融科技尤其是監管科技手段,提升監管的有效性。比如,提高監管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強和改進對數字金融領域的監管,提升監管有效性。
此外,應加快完善地方金融監管體制,落實屬地責任。正如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所言,“當前,我國地方監管職責較為模糊,央地權責劃分尚不清晰。要強化中央統籌和屬地責任,縱向實現黨領導下的央地協同監管格局,切實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
重點領域細“排雷”
加強重點領域風險管控有助于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夯實金融監管根基。近年來,部分高風險中小金融機構得到穩妥有序處置。人民銀行發布的2022年四季度央行金融機構評級結果顯示,全國高風險機構數量較峰值已減少303家,現有346家高風險機構總資產占參評機構總資產的1.72%。
后續中小金融機構風險仍要及時處置。“應完善中小金融機構風險監測評估和預警,著力強化早期糾正硬約束,推動高風險中小金融機構兼并重組,該出清的穩妥出清。”連平說。
地方政府債務也是風險化解的重要領域。國泰君安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董琦表示,債務是一把“雙刃劍”,既能促進經濟發展,也可能產生風險,建立同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機制更為關鍵。
當前,用于化解存量債務的特殊再融資債券已發行超萬億元,表明債務化解工作正有序推進。專家預期,優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結構是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長效機制的重要方式,有必要提高中央政府債務比重。今年四季度擬增發1萬億元國債,全部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安排給地方,釋放了中央政府加杠桿信號,也是優化債務結構的具體舉措。
同時,房地產領域風險化解需繼續推進。隨著供需兩端政策頻出,當前房地產市場已出現積極變化。
業內人士認為,接下來,仍需適時調整優化政策,有效滿足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支持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平穩發展。同時,著眼于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應重點支持“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設“三大工程”。
完善金融監管體制
金融監管體制的完善以及金融法治建設的強化是全面加強金融監管的重要保障。
近年來,加強金融監管的相關部署漸次推進。與此同時,重點領域制度補短板步伐進一步加快。比如,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評估辦法、中央銀行存款賬戶管理辦法等陸續出臺,補齊制度短板,積極構建中國特色金融監管體系。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表示,推動出臺系列制度文件,加快補齊制度短板。全面強化“五大監管”,探索構建中國特色金融監管體系的“四梁八柱”,大力推進金融強國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金融法治建設的強化也有助于全面加強監管更好落地生效。專家表示,加強金融法治建設,能夠為金融業發展保駕護航。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日前表示,加快推進金融穩定法立法工作,推動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等重點法律法規修訂,推進非銀行支付機構條例、保險資金運用監督管理條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條例、上市公司監督管理條例、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公司債券管理條例等重要立法修法項目。研究完善金融領域定期修法協調機制。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