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回升向好 提供全球經濟復蘇重要支撐
- 2023年07月18日來源:中國網財經
提要:國家統計局17日公布了中國經濟“半年報”:上半年GDP同比增長5.5%。其中,二季度增長6.3%,明顯快于一季度4.5%的增速,體現出我國經濟增長整體回升。在全球通脹陰霾未散、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外部環境下,我國經濟增速明顯快于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為全球經濟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中國網財經7月18日訊(記者 李春暉)國家統計局17日公布了中國經濟“半年報”:上半年GDP同比增長5.5%。其中,二季度增長6.3%,明顯快于一季度4.5%的增速,體現出我國經濟增長整體回升。
在全球通脹陰霾未散、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外部環境下,我國經濟增速明顯快于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為全球經濟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增速明顯快于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全面恢復常態化運行,生產需求穩步恢復,國民經濟向常態化增長軌道回歸。上半年GDP同比增長5.5%,二季度增長6.3%。
“5.5%的增速明顯快于上年全年3%的經濟增速,也快于疫情三年年均4.5%的增速,經濟增長回升態勢比較明顯。”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表示。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增長低迷,主要經濟體增長乏力。一季度,美國、歐元區、日本、巴西GDP同比分別增長1.8%、1%、1.9%、4%。“即便考慮到二季度的情況,上半年總體中國經濟增速仍然在主要經濟體當中是最快的。”付凌暉稱,在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下,我國經濟增速明顯快于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彰顯出我國經濟發展的強大韌性。
與此同時,我國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對全球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近期,主要國際組織上調了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因為中國經濟恢復向好。”付凌暉表示。
服務業成為經濟復蘇重要推手
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中的一大突出亮點是服務業。經濟社會全面恢復常態化運行,為服務業發展特別是接觸型、聚集型服務業恢復創造了良好條件。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服務業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批發零售、住宿和餐飲業、交通運輸等接觸型、聚集型服務業增速回升明顯。
“服務業PMI一直處在高景氣區間,正在成為推動經濟復蘇的重要增長點。”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
服務消費也成為上半年居民消費中增勢最好的消費場景。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同比增長12.7%,明顯快于全部消費支出增速。
此外,服務業點多面廣,吸納就業能力較強。財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認為,服務消費恢復將帶動服務業勞動力市場改善,也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費意愿與能力。
綠色轉型為發展提供充沛動能
在“雙碳”目標戰略背景下,我國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綠色轉型和經濟增長的協同發展成效不斷顯現。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充電樁等新能源產品產量分別增長35%、54.5%、53.1%;以鋰電池、太陽能電池、電動載人汽車為代表的“新三樣”產品出口增長61.6%。
在消費端,綠色消費、數字化消費擴大,新動能持續增強。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車銷售量超過300萬輛,同比增長37.3%;限額以上單位低能耗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零售額同比增速超過20%。隨著直播帶貨、即時零售等新型商業模式帶動增強,網上零售較快增長,上半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0.8%。
“工業‘新三樣’和數字經濟成為新的增長點。”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稱。
付凌暉表示,下階段,綠色化發展動能充沛,在促進經濟發展質量提升的同時將助力經濟增長動能轉換。
未來穩增長政策有望接續發力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未來穩增長政策將繼續發力,并具備較大政策空間。
王青表示,在物價偏低背景下,未來政策面在促消費方面的空間較大。“以旅游、文化娛樂為代表的服務消費將繼續處于較快增長狀態,并成為拉動下半年消費增長的主力。”
具體到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部總監龐溟認為,財政政策可以更為積極主動地開展補貼、優惠,加大對居民消費能力的支持力度,刺激消費者信心的改善和消費企業的經營預期;貨幣政策可以通過結構性工具在消費信貸領域發力,有效降低個人消費信貸成本,釋放居民消費需求。
“下半年,隨著國內經濟循環暢通,促消費和內需的政策支持力度有所加大,市場信心逐步回暖,經濟復蘇動能有望進一步增強。”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稱。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為,新一輪穩增長政策有望在近期出臺。下半年基數效應消退后,經濟同比增速將會趨于回落。但隨著政策效應的持續釋放,經濟有望觸底回升,預計三季度和四季度GDP增速分別為4.8%和5.8%左右。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