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措并舉吸引中長期資金入市 加速證券市場機構化轉型
- 2025年02月26日來源:證券日報
提要:陳福認為,近年來,隨著居民儲蓄需求的爆發,保險已成為居民資產配置的重要產品,保費收入快速增長,推動保險資金運用余額的提升。同時,受長端利率中樞快速下移、非標資產逐漸到期等綜合因素影響,保險“資產荒”壓力驟升。因此,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險資有望增加權益資產的配置來應對低利率環境。
近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發表署名文章《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功能 更好服務新型工業化》提出,著眼于“長錢更多、長錢更長、回報更優”等目標,繼續積極創造條件吸引更多中長期資金進入資本市場,推動形成“長錢長投”的制度環境,穩步提高中長期資金投資A股規模和比例,改善資本市場資金供給與結構。
去年以來,為了推動各類中長期資金入市,中國證監會和相關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明確了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重點工作安排。從提高中長期資金實際投資比例,建立適配長期投資的考核制度,持續優化資本市場投資生態等方面入手,使各類中長期資金“愿意來、留得住、發展好”。
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全球證券市場的發展經驗來看,機構化是成熟證券市場的標志和關鍵,加速證券市場機構化轉型是健全完善各項制度、推動市場長期穩定發展的關鍵一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加速證券市場機構化轉型是一項重大的系統性工程,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的支撐。
長錢更多:
萬億元增量資金可期
《實施方案》明確了穩步提高中長期資金投資A股規模和比例的具體安排,主要是公募基金和保險資金。
公募基金方面,明確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來三年每年至少增長10%。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2024年底,公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達5.89萬億元。按照“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來三年每年至少增長10%”推算,公募基金有望每年為A股帶來約5900億元資金。
保險資金方面,力爭大型國有保險公司從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費的30%用于投資A股。廣發證券非銀首席分析師陳福測算,預計2025年將有約5040億元的保險增量資金入市。
由此來看,僅上述兩類資金今年有望為A股帶來萬億元增量資金。
目前,商業保險資金投資權益資產整體比例不高,有較大提升空間。立信會計師事務所董事長朱建弟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據推測,保險平均綜合能力償付充足率為197.4%,對應權益類資產投資上限為25%,而目前保險資金投資股票和權益類基金投資占比為12%,加上未上市企業股權投資,合計21%,保險資金投資A股比例上限仍有較大的潛力。
陳福認為,近年來,隨著居民儲蓄需求的爆發,保險已成為居民資產配置的重要產品,保費收入快速增長,推動保險資金運用余額的提升。同時,受長端利率中樞快速下移、非標資產逐漸到期等綜合因素影響,保險“資產荒”壓力驟升。因此,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險資有望增加權益資產的配置來應對低利率環境。
長錢更長:
加快推動長周期考核落地
一直以來,受限于績效考核、償付能力、會計核算等方面要求,保險資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和年金基金等中長期資金投資A股比例偏低。
《實施方案》對中長期資金實施長周期考核作出安排。明確公募基金、國有商業保險公司、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年金基金等都要全面建立實施三年以上長周期考核,大幅降低國有商業保險公司當年度經營指標考核權重,細化明確全國社保基金五年以上長周期考核安排。
業內人士認為,對中長期資金實施長周期考核,能夠減少短期考核對中長期資金權益投資積極性、穩定性的制約,推動保險資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和年金基金等逐步提高A股投資比例,有效增厚長期收益,同時助力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宏觀分析師張文朗認為,明確全國社保基金五年以上、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等三年以上長周期業績考核機制,將更好適配社保基金和基本養老金等資金的長期屬性,有利于管理人更好踐行理性投資、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念。
回報更優:
持續優化資本市場投資生態
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住戶存款增加14.26萬億元。截至2024年底,我國住戶存款余額已經達152.25萬億元。目前,我國居民觀望型資金規模龐大。
可觀的投資回報和良好的資本市場生態,是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基礎。據記者了解,證監會將從四方面入手,營造更加有利于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性投資的市場生態。在資產端,著力推動上市公司質量和投資價值;在交易端,不斷豐富適合中長期投資的產品和工具供給;在機構端,推動不斷提升專業服務能力;在執法端,堅決維護市場“三公”秩序。
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監管部門通過優化政策與提升資金質量,推動資本市場投資從“短期化”向“長期化”轉型。
陳福認為,中長期資金的入市將有助于優化投資者結構,引導市場樹立價值投資與長期投資的理念,有效降低市場波動性和投機性,從而提振投資者信心,更好地發揮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