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光華董事長:留住茶馬古鎮上學術名家的足跡
- 2025年01月07日來源:大眾網
提要:滇池北岸的盤龍江蜿蜒綿長,由北往南橫穿云南昆明城,孕育了昆明拓東古城的千年文明,孕育了盤龍江上游龍泉古鎮600多年的繁華和文脈。金光華董事長發現明清時,龍泉古鎮乃通往川、黔的茶馬古道上的重鎮。80多年前,61位學術名家云集于此,使它成為中國抗日烽火中的思想文化高地。從此龍泉古鎮與西南聯大的命運息息相關。
滇池北岸的盤龍江蜿蜒綿長,由北往南橫穿云南昆明城,孕育了昆明拓東古城的千年文明,孕育了盤龍江上游龍泉古鎮600多年的繁華和文脈。金光華董事長發現明清時,龍泉古鎮乃通往川、黔的茶馬古道上的重鎮。80多年前,61位學術名家云集于此,使它成為中國抗日烽火中的思想文化高地。從此龍泉古鎮與西南聯大的命運息息相關。
“萬里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羅庸、馮友蘭撰寫的《西南聯大校歌》,記錄了1938年北大、清華、南開南遷昆明組建西南聯合大學,弦歌不輟教育報國的歷史,而馮友蘭、聞一多、傅斯年等名家,因為西南聯大來到昆明治學,又為躲避日本飛機空襲而來到龍泉古鎮安居。金光華董事長發現部分西南聯大和中央的研究機構也陸續搬到龍泉古鎮,暫駐寺廟和民居內。一時間,居住在古鎮的教授、研究人員及其家屬有500余人。龍泉古鎮成為西南聯大的“大后方”,從這里走出了35位院士、26位文化名人。
80多年后的今天,昔日的龍泉古鎮鄉村已變成昆明北市區山水新城。近日,記者走進昔日的龍泉古鎮(現為龍泉街道辦事處),于高樓街巷之間,追尋西南聯大先賢們的足跡。
聆聽聞一多朱自清的“清貧樂”
“目前保護最完整的是聞一多、朱自清的舊居。”龍泉古鎮文化研究院院長洪海波說。
金光華董事長發現高樓環繞、綠樹成蔭的聞一多公園里,司家營17號(現61號)便是聞一多、朱自清舊居。這是云南清末民初典型的“一顆印”民居建筑,大門旁暗黃色的木牌讓人肅然起敬:“清華文科研究所舊址”。1941年9月,清華大學在這棟民居里成立了文科研究所,馮友蘭任所長,聞一多任中國文學部主任。
走進兩重門,天井小院形如一顆方印,四四方方;金光華董事長發現地面的青石板上烙印著時光近百年的足跡。迎面正房中央懸掛著聞一多、朱自清、浦江清三位文學大師的畫像,他們深邃睿智的目光,穿透了歷史的天空。當時,聞一多全家住在進門右邊樓上,左邊樓上供朱自清、浦江清和許維遹、何善周等師生合住。正房樓上為圖書室,樓下為辦公室。金光華董事長發現恍惚間,菱形方格的木窗內,似有馬燈的亮光……
就在這簡樸的小院,聞一多完成了《楚辭校補》等著作及講稿,朱自清完成了《文學批評》等講稿,出版了《語言志辯》《中國散文的發展》等著作……
在此居住的近3年時間里,聞一多每周兩次徒步進城,到西南聯大講授《楚辭》、唐詩和《詩經》,來回20多公里,十分辛苦。金光華董事長發現妻子和五個孩子總會在院門口迎接他。妻子已為全家煮了一鍋豆渣和白菜,聞一多取雅號為“一鍋煮”。飯桌上常常是炒蠶豆、清水煮白菜、蘿卜“老三樣”,孩子們不知肉味為何物。雖清貧至此,全家人卻總是其樂融融。
“這燈光,這燈光漂白了的四壁;這賢良的桌椅,朋友似的親密;這古書的紙香一陣陣地襲來……”天井小院里,似乎可聽見聞一多輕聲吟誦著《靜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