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數據...
        1. 高端制造|生態環保|汽車|房地產|家居建材|家電|服裝|時尚前沿|健康|醫藥|教育培訓|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運|食品飲品|科技|互聯網|手機通信|電子|商業|金融保險|證券|安防|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綜合

        2. 當前位置:南方企業新聞網>要聞> 財經觀察>正文內容
          • “換”出開年紅!賣場“熱氣騰騰” 企業生產開啟加速模式
          • 2025年01月16日來源:央視新聞

          提要:按照這次的政策要求,最終銷售價格不超過6000元的手機、平板、智能手表(手環)可以參與這次的購新補貼活動,消費者可享受最終銷售價格15%的購新補貼。不僅國內品牌,外資品牌也可以參與這次的補貼活動。

          商務部等5部門1月15日發布《手機、平板、智能手表(手環)購新補貼實施方案》以及2025年家電以舊換新工作的通知,將對個人消費者購買上述產品進行補貼。數碼產品以舊換新具體怎么補?又補多少?

          6000元以下購新補貼15% 最高500元

          按照這次的政策要求,最終銷售價格不超過6000元的手機、平板、智能手表(手環)可以參與這次的購新補貼活動,消費者可享受最終銷售價格15%的購新補貼。不僅國內品牌,外資品牌也可以參與這次的補貼活動。

          這里說的6000元指的是扣除完商場、品牌,以及移動運營商這所有優惠之后,最終的付款價格。比如這款手機,它的原價是6199元,扣完所有優惠是5899元,你買它就可以拿到國家給的購新補貼,最高金額是500元。

          數碼產品更新換代 帶動生產端創新發展

          有專家表示,消費者對于數碼產品的更新換代,也將帶動生產企業進行產品的更新迭代,有利于生產端的創新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陳曦表示,手機、平板、智能手表手環這三類數碼產品,目前的市場普及率比較高,尤其是手機幾乎是人手一臺。而且這類產品更新迭代比較快,需求的潛力也比較大。通過增加補貼,促進這類產品的消費,一方面可以符合消費者對新產品、新服務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順應了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大趨勢。

          各地積極準備新一輪換新服務

          據了解,很多品牌、商家已經接到了這次新政策的通知,開始著手準備新一輪的換新服務。北京的一些數碼產品賣場已經貼出了手機國家補貼15%的標識,商家也推出了折扣優惠活動,讓消費者能享受到更多實惠。

          為了確保交易的真實性和補貼資金的有效利用,商家將配合政府部門做好“國補”政策落地的流程閉環,保障政策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節前消費旺·以舊換新開年紅

          近日,中央財政已經預下達2025年消費品以舊換新首批資金810億元。除了手機等數碼產品外,2025年的家電以舊換新也出了新的接續政策。

          2025年的家電以舊換新實施細則跟上一輪比,有兩個變化:一是品類從8種增加到12種,微波爐、凈水器、洗碗機和電飯煲這4類產品參加2025年的以舊換新,買12類家電產品每件最高補2000元。二是空調每人可以補貼3件。在國家補貼的基礎上,2025年地方還是可以自主增加補貼產品品類。

          賣場“熱氣騰騰” 生產企業開啟加速模式

          目前,各地都在繼續實施上一輪以舊換新政策。上海的各大家電賣場結合新年消費季,推出各種優惠促銷活動,政府以舊換新補貼、商家補貼疊加工廠補貼,力度空前。

          政策激發了消費者“以舊換新”的熱情,也讓家電的生產線更加忙碌。在杭州一個家電生產企業的工廠里,各種設備滿負荷運轉。原本1月份是生產淡季,然而2025年從元旦開始,員工們就開啟了加速生產模式。

          完善回收體系 去舊更容易

          2025年的政策還專門提到要完善回收體系建設。比如,要培育一批廢舊家電等再生資源回收試點城市和企業,發展“互聯網+回收”等新型模式,讓大家“去舊更容易,換新更滿意”。同時,2025年的政策還鼓勵政策參與主體,通過自建回收渠道等方式,為消費者提供送新收舊一體化服務。

          消費品以舊換新拉動銷售額超1.3萬億元

          以舊換新政策加力擴圍,成效不斷顯現。據商務部初步統計,2024年,以舊換新等政策已帶動汽車、家電、家裝廚衛等產品的銷售額超1.3萬億元人民幣。

          全國汽車以舊換新超680萬輛,超3600萬名消費者購買8大類家電以舊換新產品超5600萬臺,家裝廚衛“煥新”補貼產品約6000萬臺,電動自行車以舊換新超138萬輛。



          版權及免責聲明:
          1.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南方企業新聞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南方企業新聞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2. 南方企業新聞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3.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1083834755 郵箱:news@senn.com.cn

          責任編輯:周峰菊
          相關新聞更多
            沒有關鍵字相關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